“千里漫行话潍坊”第六期之《寒亭杨家埠的情怀故事》

2017-10-12 14:30:00    作者:张秀梅   来源:大众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提要] 9月9号,我们“千里漫行话潍坊”的团员们来到了慕名已久的寒亭杨家埠。按照行程安排,第一站是探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风筝代表性传承人张效东老师的工作室。

  9月9号,我们“千里漫行话潍坊”的团员们来到了慕名已久的寒亭杨家埠。按照行程安排,第一站是探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风筝代表性传承人张效东老师的工作室。
  老师今年68岁,身板挺直,精神矍铄,乐观而又风趣,看得出老人非常欢迎我们学员的到来。两间小北屋,乍看之下满墙的五颜六色的风筝参杂着凌乱无序的工作台似乎有点无从下手的样子,直等相机开始记录时却发现这才是匠人最真实的工作环境。
  张老师从自己8岁跟随爷爷学习制作风筝开始谈起,期间我们了解到手工制作风筝的不易及需要具备的多种条件。木工、绘画、机械、文学、想象力等等各方面都要出色把握才有机会成为一名合格的风筝手工艺人。
  老师从业60年,参加风筝博览会34届,是历届参会人员的稳居第一名!提及这些历史,老人气场十足,自信满满,我们围绕两旁的学员们都倾佩不已。
  是的,张老师不仅尊重传统还勇于创新,扎根乡土风情并追逐时代潮流,参加34届风筝会,与世界各国的风筝爱好者互通有无,交流经验,用时髦的一句说法就是老人始终处于脑洞大开的状态。看看他创作的青蛙与螳螂、猫戏老鼠、大螃蟹、翼龙等等立体、逼真、精美、童趣十足的风筝精品,我发现早先自己看过玩过的那些风筝都是些小孩子玩意了。
  张老师绘画水平较高,仔细端详他的每幅作品,无论从色泽搭配、构图严谨方面,还有那些精细的齿轮机械,简直叹为观止!
  68岁的张老师特别提到“传承”二字,他不计名利,无偿无私地抽出时间去教授手工风筝的制作技艺,160余种传承,随着奇思妙想每每还有更新,他把风筝的未来寄托在孩子们的身上,并付诸行动力。当老师在院子里展开他的得意之作--翼龙之时,我们惊呆了!
  雄赳赳的翼龙张开红蓝色的双翼,眼神犀利,牙尖嘴钳,近看英姿勃发,远观似欲飞翔,翼尾飘摇几米有余,我臆想了一下它在蓝天白云间的神姿,张老师不得头筹舍我其谁?
  “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有关“过小年”雷打不动的几件事里,我印象最深的不是包水饺、放鞭炮,而是妈妈在厨房端端正正摆放的“灶王爷”年画像。这一传承多年历史的民间习俗就是我自童年以来印象最深的事件之一。 按照时间安排,意犹未尽的我们体验团一行走向第二站“杨洛书木版年画艺术馆”。
  杨洛书老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今年已经90岁高龄。虽然杨老背有点弯,手指常年刻板造成的后遗症已经伸不直,但精神状态良好,言谈铿锵有力,字字句句清晰流畅,听他说那木版年画的故事,听他那句“活到老干到老”的振聋发聩之言,我们一众体验团成员全体缄默了。
  我们由衷的叹服老艺人不为名利只求传承的这种匠者精神!翻阅那一版版近乎绝版的年画作品,仔细触摸着同顺德画店印制的手工年画,眼前的文学作品早已颠覆了我的传统印象。
  古版画集、色稿全集、新产品杨家将、老样画集、二十四孝等等厚薄不一的画集覆盖在老人身边,他对年画的那种发自内心的挚爱打动着我们的内心。兴致勃勃的老人不由得说起创作杨家将时的经历,是对杨家埠木版年画的深入骨髓的热爱促使着高龄的老人离家远涉只为探寻艺术的终极梦想。
  杨老传承有道,不仅自己一辈子做木版年画,儿女们也被要求必须学习祖辈技艺,它说自己一生没干别的,就只干了一件事,木版年画!他的工作室也就是小作坊里,充耳不闻的三位女师傅闷头印刷年画,她们动作协调、规律,自带一种艺术的美感;工作间弥漫着淡淡的油墨的味道,五彩的模板一千多块,墙边,桌旁,架子上,满满的一摞摞的,衬着室内的空气和略显阴暗的光线,我似乎回到了民国时期,杨洛书老人所说的创业阶段。那个原始、丰富、被广泛需要和传播的时代……
  同样的,杨老的木板年画作坊里有种凌乱的艺术感,摄影老师们出彩的机会来了,这边拍照会非常考验技术的。我走到略显斑驳的墙壁边,注意到有镶嵌的“杨家埠木板年画的技艺流程”,上面标注了年画创作的整体要求,并不是我们常识上以为的那么简单,而是详尽举例,通俗易懂,如:“画画无正经,好看就中;画中要有戏,百看才不腻;出口要吉利,才能和人意;模样要俊秀,能得人喜欢”等;对人物造型上的要求,如:“年画待要好,头大身子小;眉眼清楚,头脸俊俏。身架四称,颜色花俏。”色彩搭配上的要求,如:“紫是骨头绿是筋,配上红黄画才新,红主新黄主淡,绿色大了不好看”等。
  再就是雕刻画板选材方面的要求,过去都用野生堂梨木,现在用的是梨木。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杨家埠自制的颜料,分黑、红、黄、绿、金等;所用的纸张以四川、浙江、安徽等地的竹纸,再经过矾制以印刷年画效果很好等等。
  工作室的外间墙壁上挂着老师90岁时亲手所绘的年画作品,我注意到画中人物的眼睛格外有神,毛笔书法也是有力清隽,杨老虽说手指已经变形,但作品的艺术价值丝毫不减当年风采!
  各级政府部门的奖状、证书比比皆是,照片、荣誉看在眼里沉甸甸的……
  与老人一起合影后我们去了最后一站杨家埠大观园,它其实就是一所综合性的博物馆,包括风筝博物馆、杨家埠年画作坊、明代的恒顺画店、吉星画店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整个博物馆肃穆而又大气,走进其中可全面了解风筝及年画的历史沿革,幅幅精美绝伦的特制样品看得我们眼花缭乱。有意思的是,国际友人制作的所谓风筝与我们当地的杨家埠风筝两相比较下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显得缺乏我们心目中中国风筝的内涵和灵动感。客观来说,就好像我们立体,他们平面似的,也许这就是文化不同造成的影响吧……
  一上午的参观时间很快就结束了,我们体验团成员们都有点恋恋不舍的感觉,是啊,有关民族文化传承的奥妙,又怎么是三两个小时能够看过、留念就能铭刻脑海的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就在于此,它深深地吸引你想去寻觅、挖掘和再现某种时刻,我想匠人们的心愿在不久的将来定会实现的。
  潍坊市第二届市民文化节活动已经接近尾声了,我们潍水文化体验团也即将开展第七期探访非遗传承计划。

  向本网爆料,请拨打热线电话:0536-8797878,或登录潍坊大众网官方微博(@潍坊大众网)、潍坊大众网官方微信(微信号:weifangdzw)。
初审编辑:沈广安
责任编辑:焦雪

相关新闻推荐: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