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评论员 姚双玉
“全国农业看山东,山东农业看潍坊。”一句赞誉,道出了潍坊在中国农业版图中的重要地位。寿光,是国务院命名的“中国蔬菜之乡”,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潍坊农业现代化的缩影。
30多年前,“百姓书记”王伯祥以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在寿光农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了深刻印记:从九巷蔬菜批发市场的破冰之举,到冬暖式大棚技术的革命性推广;从打破计划经济桎梏的市场化探索,到培育完整产业链的产业思维,为“寿光模式”开辟了新路,也为潍坊民营经济的崛起撕开了一道曙光。
在潍坊,创新不是口号,而是融入血脉的自觉行动。作为土生土长的潍坊人,王伯祥体内也涌动着“创新”的热血。这位从基层走出来的改革者,从蔬菜市场开启了民营经济发展的传奇。
当年刚上任的王伯祥发现,寿光虽然蔬菜种得好,却饱受“卖菜难”的困扰。他意识到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必须打通流通环节;而要搞活流通,就必须培育市场,发展个体私营经济。
顶着“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政治压力,他毅然推动建立九巷蔬菜批发市场,举全县之力发展运销专业户和联合体。1986年建起的九巷批发市场,在1987年实现了蔬菜销售2.5亿公斤,交易额达1.5亿元;到1991年,市场面积从最初的20亩扩大到650亩,交易额飙升至240亿元,使寿光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蔬菜集散地。市场的建立不仅解决了农民的燃眉之急,更带动了蔬菜加工、物流运输等配套产业的兴起,为潍坊民营经济发展开辟了一条康庄大道。
在寿北盐碱滩开发中,王伯祥秉承着“用资源撬动资源”的理念,与20万群众一起“冬战渤海湾,春垦盐碱滩”,将“冬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的荒芜之地变成“粮仓银滩”。曾经的“经济洼地”,如今崛起为全国最大的海盐生产基地,孕育出鲁清石化、联盟化工等龙头企业,成为寿光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潍坊人常常以“敢为人先”的胆识,在一次次不可能处创造可能,用实实在在的创新成果诠释“惟实励新”的深刻内涵。王伯祥以“工业强县”的远见打破常规,蹚出一条民营经济振兴之路,将“敢为人先”的精神厚植于这片土地。
以前,寿光是个农业县,工业是“软肋”,1986年全县工业产值仅1.19亿元,在全市12个区县中排名倒数第三。当时,农业往往是党委政府工作重心,但王伯祥认为,农业富民、工业强县,农业是“饭碗”,工业才是一方发展的“钱袋子”。
为了培植壮大工业企业,他每年都组织工业“取经团”,到江苏、深圳、东莞、上海取经;大抓股份制改造,破立并举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大力培植民营企业,扶上马送一程,千军万马闯市场;突出地方资源优势,大抓盐业利税培植财源;大刀阔斧减免工业税收,“藏富于企业”,让企业轻装上阵,投身市场经济大潮。这些举措极大地释放了民营经济活力,一大批新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生长。1986年,寿光县乡村民营工业企业数量只有303家,到1991年,全县民营工业企业已发展到4854家,工业总产值翻了3番、利税增长近10倍。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王伯祥播下的改革种子,已在潍坊大地上结出累累硕果。如今,潍坊的创新故事仍在不断续写,新的改革者们沿着他的足迹,保持着“百姓至上”的初心,凭借着“敢为人先”的闯劲,秉承着“惟实励新”的追求,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等各个领域中,大胆探索、勇于实践,绘就更好潍坊的绚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