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特约评论员 张伟莉
老话说:“不出十五都是年。”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灯节。
元宵节起源于汉代,被称为最古老、意象最美,也是最具浪漫气息的传统节日之一。和其他传统节日强调阖家团聚不同,元宵节更强调普天同庆。元宵节从古代演变至今,已度过逾两千年时光,承载着中国人对团圆和美好的深切向往与追求。
“正月十五闹元宵”,赏花灯、猜灯谜、耍龙灯、舞狮子、放烟花、踩高跷……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元宵节的民俗活动,分外丰富多彩,热烈喜庆。
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最早见于唐五代,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皆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圆幸福,年年欢聚。如今,各种口味的汤圆配上蒸煮炸等花样吃法,陪伴人们度过无数个美好、温馨的时刻。
闹花灯。“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街头巷尾,红灯高挂,兽头灯、走马灯、花卉灯、鸟禽灯……流光溢彩的灯火,不仅承包着新春最为绚烂丰盛的视觉记忆,也盛放着中国年的“极致浪漫”。
猜灯谜。“猜灯谜”又叫“打灯谜”,传统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人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增添节日气氛。
喜乐的元宵,是一年伊始的希望所寄、圆满所期,承载着人们真挚婉约的情感,诉说着穿越千年的浪漫情怀。
喜乐的元宵,意蕴在文化东方的美学中。在古时,一年当中,元宵节是年轻人尤其是少女难得可以自由出游赏玩的节日。元宵节甚至还被称作“情人节”,是古代青年男女难得的交流机会。在灯火璀璨的街头,如果没有偶然的遇见,那就相约见一面,“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元夕的最浪漫,是转眼不期而遇的邂逅,“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喜乐的元宵,浸润在万家灯火的团圆中。最暖万家灯火处,最喜人间团圆时。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加上吃元宵的习俗,这个节日就和“团圆”两个字牢牢地联系在了一起。期许满满,汤圆、花灯、演出等,每一样都蕴含着阖家欢乐的愿景。
喜乐的元宵,绵延在传统文化的焕新中。传统节日是国家和民族独特的文化符号,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庆祝元宵节,不仅是人们欢聚和祈福的时刻,更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近年来,各地灯会融入多媒体、AR等技术制造出一个个视觉奇观,呈现民俗文化的时代表达,让其焕发出新的光彩。
新年的第一轮圆月,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开端。一盏花灯点亮对未来的憧憬,一碗汤圆传递着家的温暖。咬一口软糯的元宵,带着这份甜蜜与幸福,出发奔向下一个粘着好光景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