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特约评论员 边茹
12月26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山东经略海洋向海图强,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情况。发布会上,山东省副省长温暖介绍,“山东海上风电新增并网规模连续两年居全国首位,2023年山东省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7万亿元,居全国第二位。”据悉,今年前三季度,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率达21.0%,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山东海洋经济的崛起,得益于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山东是海洋大省,海岸线长3505公里、约占全国的1/6,港湾交错,滩涂广阔,海洋生物资源丰富多样,近海海域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矿产资源,海洋是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优势和潜力所在,这些都是大自然赋予山东发展海洋工业的宝贵财富。近年来,山东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全力推动海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从单纯的海产品初加工向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迈进,渔业产业链不断延伸拓展,带动了就业,增加了渔民收入,夯实了海洋经济的根基,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山东建成国家级海洋牧场72家,数量和规模均居全国首位,耕海牧渔“蓝色粮仓”更丰盈。
向海图强,唱响“山东制造”。山东凭借雄厚的工业基础和科技创新能力,打造出一系列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洋产业集群。从大型船舶制造到高端海洋工程装备,山东企业不断攻克关键技术,产品覆盖海洋勘探、开采、运输、风电等多个领域,成为我国海洋装备制造的重要基地。以青岛、烟台等地为代表的海洋装备产业园区,汇聚了众多知名企业和科研机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不断完善,制造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装备产品走向世界舞台,其中的佼佼者“蓝鲸1号”“国信1号”等大国重器创造多项世界纪录,在全球海洋工程建设中展现出“山东制造”的实力与魅力。
海洋科技发达,是海洋强省的重要标志。山东厚植海洋科研领域,汇聚了一大批海洋领域的专家学者和科研人才,在海洋生物医药、海水淡化、海洋新材料、海洋信息技术等前沿领域展现出强大的科研创新能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目前,山东省级以上海洋科技平台236家,涉海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000家。拥有全职驻鲁海洋界院士23人,海洋领域国家杰青50名,数量均居全国首位。高科技人员引领高新技术发展蝶变,海洋生物医药企业研发出多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海水淡化技术不断进步,海洋新材料广泛应用于船舶制造、海洋工程、电子信息等多个行业,海洋新能源产业成为山东海洋经济发展的新兴亮点和绿色希望。
海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有力支持和完善的基础设施保障。近年来,山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海洋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对海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港口升级改造、航道疏浚、海洋通信网络建设等工程稳步推进,提升了海洋经济的承载能力和运营效率。山东全省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近五年连跨5个亿吨级台阶,今年前11个月达到19.2亿吨。累计开通外贸航线260条,通达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航线数量稳居中国北方港口首位。布局内陆港51个,开通海铁联运班列101条,服务范围覆盖黄河流域、长江经济带等区域。今年1-11月,山东船舶出口额282.7亿元,同比增长148.6%,造船业新增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均处于历史高位。
海洋经济,这颗闪耀在山东经济版图上的璀璨明珠,承载着山东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期望。在新时代的蓝色征程中,山东将继续在建设海洋强国中“走在前、挑大梁”,努力建设海洋经济发达、海洋科技领先、海洋生态环境优美、海洋文化繁荣、海洋治理高效的现代化海洋强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