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记者 王帅 通讯员 高清 秦升安 潍坊报道
4月29日,随着潍坊市昌乐县宝都街道月亮湾片区(恒安二期)住宅的分配工作顺利完成,该街道整建制村庄棚改回迁安置工作画上了圆满句号。自2017年宝都街道北关村率先吹响棚改号角,8年光阴里,辖区4000余安置户喜提新房,开启了美好新生活。
如今走在宝都街头,北关安置区、南关安置区、永康安置区等新小区拔地而起,学校、公园、绿地、楼房从规划走入现实,城市繁荣与民生福祉,皆大欢喜。棚改让城市面貌、群众生活条件、发展空间以及整个城市的功能和品位,都有质的提升。
上下一心、多措并举 把回迁安置工作做深做实
“此次居民顺利完成棚改回迁安置,意味着宝都街道整建制村庄棚改回迁安置工作实现全域收官。”宝都街道办事处副主任苏明伟感慨道。
棚改征迁涉及群众众多、操作难度大,为确保工作顺利推进,宝都街道针对每个棚改村各自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成立“自改委”,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坚持“不与民争利、阳光搬迁、依法搬迁”,保证了征迁工作的顺利完成。
安置房建设是群众美好生活的基石。宝都街道多个回迁安置房小区均由行业知名企业代建,品质不输一般的商品房。同时,成立“村民监督小组”,对安置房建设全过程进行严格监督,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关,确保安置房质量过硬。
分房环节更是重中之重。宝都街道通过公开议定分房工作方案、全流程公开选房、及时公开选房信息等举措,让回迁安置工作在阳光下运行,切实提升了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以南关片区棚改回迁安置工作为例,街道组织片区内4个村召开两委成员会议,各村又分别组织两委干部、村民代表、网格长、自改委成员召开讨论会,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不断完善分房工作方案,明确分房各个环节的具体措施,充分保障了4个村、12个单位老旧小区的居民选房过程科学合理、公开透明。
选房全过程坚持阳光规范,公开公平公正,抓阄及选房由县公证处进行现场公证,县融媒体中心进行全程录像,并实时投影到场外大屏幕接受群众监督。选房现场设置身份核验、入场登记、抓阄选房、结果公证、信息确认等环节,各环节分别安排工作人员引领办理、有序进行,做到环节“无缝衔接”、程序“严丝合缝”、全程“领办帮办”,所有操作群众全部可见,让群众放心安心。
不断更新管理模式,打造有质有品的幸福家园
要让回迁安置房真正成为群众的幸福家园,除了日益提升的硬件水平外,后续的长效管理同样是对基层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近年来,昌乐县宝都街道结合实际工作积极创新、主动破题,对回迁安置房的管理模式进行了三次迭代更新。
回迁安置房小区1.0版本的管理模式,主要是通过引进专业化物业,提升小区整体治理水平。比如,2020年北关安置小区通过引入银城物业实施专业化物业管理,对小区内私自搭建花架、雨棚等行为进行了有效管理,楼道堆积物、电瓶车停放及充电不规范等情况都有了明显改善。
2.0版本在提升物业管理能力和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还注重小区功能区域的完善和文化阵地的创建。如北关安置小区建成了棚改村史展览馆,组建了戏曲社、舞蹈队等文化队伍,每年开展社区邻居节、交友联谊会等活动10余场次,开展应急救护培训、健康养老知识普及、心理健康讲座、慢病防治宣传等活动30余场次。
3.0版本是街道回迁安置房小区管理工作的“集大成者”,创新治理,是3.0版本管理模式最重要的关键词。如永康安置小区创新推行“1+3+5”社区治理工作模式,“1”即组建一支队伍,“3”即搭建三个平台,“5”即实施五治融合,坚持支部引领,强化党员带动,引导居民参与,招募25名老志愿者成立“老伙计”调解团,每年举办“公益集市”、广场舞比赛、公益电影放映等文化活动100余次,开展法律宣讲等各类培训50余次,培育了“玉霞丝带手工坊”等小微项目,所在社区荣获“省级文明社区”、潍坊市“过硬党支部”等称号。
民以居为安,回迁安置房承载着群众的安居之盼、乐业之需、舒适之愿。宝都街道回迁安置房小区管理模式的迭代更新,是基层治理能力不断提升的生动实践,也是不断破题解难、提升辖区居民幸福感和获得感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