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风筝记忆丨王建超:风筝线那头 是故乡的风

2025-03-28 15:25:19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王建超

  童年的风筝,是父亲的手

  小时候的记忆里,潍坊市坊子区的春天总是与风筝紧密相连。每到三月,父亲便会从老柜子里翻出那卷褪了色的风筝线,带着我去村头的空地上放风筝。那只风筝是他亲手扎制的,竹篾做骨,糊上彩纸,上面画着一只展翅高飞的燕子。父亲常说,燕子是春天的信使,飞得越高,日子就越有盼头。

  我总是不耐烦地催促:“爸,快点,风来了!”而父亲却总是慢悠悠地调整着线轴,笑着对我说:“放风筝要稳,急了线会断。”那时的我不理解,只觉得他太磨蹭。直到有一次,我抢过线轴,拼命地奔跑,风筝却一头栽进了麦田。父亲没有责怪我,只是默默地把风筝捡起来,重新调整好,递给我:“再试一次,这次慢点儿。”

  如今回想起来,那只风筝不仅仅是童年的玩具,更是父亲给上的一堂生动的人生课:生活就像放风筝,需要耐心和平衡。而那根细细的风筝线,仿佛联结着我和父亲的心,无论我飞得多远,总有一头紧紧握在他的手里。

  风筝与乡愁,是故乡的风

  长大后,我离开了坊子区,去了大城市工作。每年春天,看到公园里偶尔飘飞的风筝,总会想起故乡的那片天空。潍坊是世界风筝之都,坊子区的春天,天空总是被五彩斑斓的风筝点缀得像一幅流动的画。老人们常说,风筝飞得越高,福气就越多。于是,每年的风筝节前后,大家都会聚在一起,把对生活的期盼系在风筝上,放飞在春风里。

  有一年清明节,我回乡祭祖,路过村头的空地,看见几个孩子正在放风筝。他们的风筝是塑料的,印着卡通图案,飞得又高又稳。我驻足看了很久,忽然想起父亲的那只燕子风筝。回到家,我问父亲:“那只燕子风筝还在吗?”父亲摇摇头说:“早就不见了,不过你要是想放,我还能再扎一只。”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风筝不仅仅是童年的记忆,更是乡愁的深深寄托。它承载着我对故乡的眷恋、对亲情的思念,以及对那段简单而美好时光的无限怀念。

  风筝的传承,是文化的风

  去年,我带儿子回老家过春节。父亲特意为他扎了一只风筝,依旧是竹篾做骨,糊上彩纸,画着一只燕子。儿子兴奋地问:“爷爷,这是什么风筝?”父亲笑着说:“这是咱们潍坊的燕子风筝,飞得可高了。”

  看着儿子在空地上奔跑,风筝渐渐升空,我忽然意识到,这只风筝不仅仅是玩具,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潍坊的风筝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从最初的军事工具,到后来的民间娱乐,再到如今的文化符号,它承载着中国人的智慧与情怀。

  我对儿子说:“你知道吗?风筝是咱们潍坊的骄傲,它不仅仅是玩具,更是一种深厚的文化。”儿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继续专注地拉着风筝线。我想,或许有一天,他也会像我一样,把这只风筝的故事讲给他的孩子听。

  风筝的未来,是创新的风

  如今的潍坊,风筝早已不再是简单的竹篾和彩纸。每年的潍坊国际风筝会,来自世界各地的风筝爱好者汇聚一堂,展示着形态各异、创意十足的风筝。有巨大的鲸鱼风筝、会发光的风筝,甚至还有无人机操控的风筝。这些风筝不仅延续了传统的技艺,更融入了现代科技与艺术元素。

  有一次,我带儿子去参加风筝会放飞活动。他看到一只巨大的章鱼风筝在空中舞动,兴奋地大喊:“爸爸,你看,那只风筝会动!”我笑着告诉他:“这就是创新的力量,它让风筝变得更美、更有趣。”

  风筝的未来不仅是传统的延续,更是创新的探索。它像一条纽带,联结着过去与未来,联结着故乡与世界。

  风筝线那头,是故乡的风

  风筝飞得再高,总有一根线牵着它。就像我,无论走得多远,心里总有一根线牵着故乡的风。那只燕子风筝、那片春天的天空、那个教我放风筝的父亲,都是我生命中最珍贵的记忆。

  如今,我也成了父亲,也开始教儿子放风筝。我想告诉他,风筝不仅仅是玩具,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而那根细细的风筝线,不仅是连接风筝与地面的纽带,更是联结我们与故乡、与亲情、与文化的桥梁。

  风筝线那头,是故乡的风、是父亲的手、是岁月的温柔。

  (作者:中海地产 王建超)返回潍坊大众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