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记者 宋学敏 通讯员 徐春光 肖柏明 潍坊报道
惠农政策给力,新型科技发力,田野里不断集聚新动能。3月25日,潍坊诸城市贾悦镇丰田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千亩良田里,智能节水无人自动灌溉设施正在给小麦浇返青水。
望着绿油油的麦田,面对风险挑战和诸多不确定因素,“兵支书”、合作社理事长杨森田巧打“小九九”,给记者列出了他的种粮“三本账”。
农机装“大脑”,盘活“效益账”
前面,联合收获机把收割的小麦收入粮仓;后面,打捆机进行麦秸打捆作业;紧接着,精量播种机就把玉米播进地里,收割、脱粒、播种一气呵成。这是2024年麦收期间发生在诸城市贾悦镇南拐庄村喜耕田粮食种植合作社小麦田里的一组镜头。
“单产1100斤!谁说种粮不赚钱?关键要看怎么种。”头脑活络的杨森田,一项一项把种地成本抠得仔细:一亩地一年一季小麦、一季玉米,买种子肥料要460多元,其中肥料400元;浇地要70元,其中电费12元,人工58元;耕种收环节需要200多元,其中人工费70元;土地流转费1000元,一亩粮食总成本1800元。
“人工成本占到三成多,合作社要想有赚头,必须把人工这块降下来。”杨森田指着合作社机库里琳琅满目的农业机械说,“瞧,耕、种、管、收,应有尽有,这是咱种粮的底气。”
规模出效益,合作社的优势显现出来。杨森田算起了效益账:看投入。化肥从厂家统一订购,一吨便宜100—120块,再加上批量购买种子、农药,成本还能节约5%—10%,平均下来,每亩地能节省出100多元。
用上“大数据”,盘活“科技账”
杨森田越发感到,种地还得靠科技出效益,“父辈人种几亩、十几亩地,凭老经验就行。现在要种好成百上千亩地,必须技术精准、精细管理。”
利用大数据,分层施肥。“肥料直接撒在土上,早就过时啦!”杨森田现在也算是土专家了。他解释,麦苗在不同生长阶段,根系深度不同,利用免耕深松分层施肥播种机,在播种时,将缓释肥分三层撒在土壤里,有助于麦苗吸收到更多营养。
按需打药,提高质量。打多少药,什么时候打,都是有讲究的,靠着节药节肥,杨森田的每亩地能省下30元成本。“别小看这30元,在农业上,抠细账才能赢大账啊。”杨森田深有体会。
节水灌溉,节本增效。杨森田的1000多亩土地,全部采用了“无畦埂增密种植”模式。“别的不说,光土地就至少置换出15亩,这些地还能再种上粮食。”杨森田介绍说。过去小麦亩产要上1000斤,至少要灌四五次水。可这儿水资源并不丰沛,怎么缓解供需矛盾?在杨森田的智能手机上,安装了一款软件,通过对灌溉设备的实时监测,能够清晰显示当前小麦灌溉的各项数据。根据这些实时传输的信息,坐在办公室里就能精准地指导生产,省时又省力,而且还大幅节约灌溉成本。“以前浇地靠机井,现在用上了喷灌设备,大喷头换成了小喷枪,大漫灌变成了小滴灌,每年能节省30%左右的水。”用水减下来了,产量反而上去了。
从产前到产中,杨森田管理越来越精细,水土保住了,地力上来了,化肥减施了,产量、质量提升了。
“接二连三”融合发展,盘活“增值账”
这些年,杨森田种地种出了名堂,合作社发展步入了快车道。他又开始琢磨:效益咋突破,一粒麦子还能做啥?
杨森田抬头看市场,他瞄准了粮食烘干、储存和销售链条。
眼下,杨森田正考虑与相关食品加工企业签订小麦供货合同,常年供应优质小麦。“像这样一斤小麦能多卖3分钱,一亩地能增收30多元。”杨森田说,种植规模上去了,再将粮食生产成本降下来,把更多环节的利润攥在自己手里。
种粮蹚出新路,下一步有啥打算?
“种粮讲科技,销售有订单,各环节都参与,增值收益才会更可观。”杨森田的思路简单明了。科学管理、规范种植,粮食品质才更有保障,市场和价格会更可期。
瞅准机遇,推动农业产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现在会种地不稀奇了,关键怎么才能种好地,这里头学问大。”杨森田憧憬着未来。
与杨森田一样,为促进粮食稳产增产,在诸城市田间地头活跃着一批穿过军装的“土专家”“田秀才”。近年来,诸城市充分发挥退役军人的示范引领作用,他们始终冲在一线、干在一线,用良田、良种、良法来多种粮、种好粮,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更多退役军人力量。
返回潍坊大众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