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开发布《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首次提出健全教育战略性投入机制。
《纲要》提出,各级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预算拨款和绩效激励约束机制,确保“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和“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保证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高于4%。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杨银付:《纲要》里面明确提出了高于4%,过去是要求不低于4%,体现我们重视的程度。健全教育战略性投入机制是一个创新,教育不能把它看作是简单的消费事业,它是花钱的,但它更是投资,而且是最具战略意义的投资。比如说两个只增不减,就是要执行制度,守住底线。
除了财政投入的主渠道外,《纲要》还提出,
搭建高校、企业、社会深度融合的协同育人经费筹措合作机制。
发挥各级教育基金会作用,引导规范社会力量投入和捐赠教育。
也就是不断扩大教育经费总量,拓宽经费筹措渠道。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于发友:比如说加大教育基金会捐赠和投入教育;高校企业和产业行业协同育人经费的筹措;优化教育支出,强化对教育的经费监管和绩效评价,加大投入和绩效激励与约束相统一的一种机制,这本身也是一种改革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