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两创”擦亮城市文化底色

2024-01-30 10:10:49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边茹

  大众网特约评论员 边茹

  文化自信,根源于五千年中华文明积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精神谱系,是刻在骨子里、凝结在血液里的东方基因,是中华民族虽历经磨难却始终岿然屹立的缘由,是增强国家凝聚力、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之根本。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关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战略表达,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推进文化“两创”,需要把握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出新、倡导创作自由与尊重传播规律的辩证关系,在传承中做好创造和创新文章。

  潍坊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世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是世界风筝之都、中国画都、金石之都、东亚文化之都。一张张靓丽名片是这座城市文化底色的当代表达,也是全城百姓享受高品质文化“两创”浸润的真实写照。

  文化为历史写真,最具持久魅力和历史穿透力。保护和传承优秀文化,本质上是护文明之火种、守精神之家园。

  潍坊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根脉,有奢华的资本,不允许低调。回顾华夏历史长河,竟有150多位历史名人与潍坊结缘,其中不乏许多大家耳熟能详“大名头”。上古虞舜少耕于潍河故里,文祖仓颉造字于弥河之滨,齐相晏婴纵横远见与辩才,东汉郑玄解读经学大道,北魏贾思勰尽显农学华彩。还有豪放词圣苏东坡、婉约词后李清照,北宋画家张择端,扬州八怪郑板桥,金石学家陈介祺,都在潍坊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这些历史文化资源,是潍坊推进文化“两创”的源头活水。这座城市正在大力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赋予新发展内涵,擦亮城市文化底色,激发文旅融合潜力,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守正创新中焕发时代价值。

  文化为城市铸魂,具有最迷人的自信。优秀文化底蕴是城市之树拔节生长的原动力,更是花团锦簇、枝繁叶茂的根脉所在。

  潍坊道承齐鲁、襟连海岱,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齐文化与鲁文化,在这片广袤厚重的土地上交汇融通,六千年煌煌文明,两千载北海名郡,造就了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大成风骨,孕育了敢为人先、勇毅坚韧的精神特质。潍坊深耕本地优秀文化沃土,细心浇灌文艺创作百花园,让这座城市的文化“两创”结出累累果实。第十三届山东省“泰山文艺奖”、第六届山东省“泰山文艺奖”(文学创作奖),潍坊有11件作品榜上有名。这些作品紧扣时代脉搏,以文艺化导人心,全面展现潍坊新时代发展风采,进一步提升了文化“两创”的城市品牌影响力,可谓实至名归。

  文化为人民服务,具有最朴素的情感。传承有序的优秀民间艺术,本身就是人民对自由美好生活的表达,其群众基础之深厚,群众好感之真挚,构成了民间艺术旺盛的生命力。把百姓最朴素美感表达到极致,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潍坊“文化家底”深厚,“非遗”存蓄众多,大街小巷、寻常人家处处可见。古琴和剪纸入选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10项手工艺与民间艺术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核雕、泥彩塑、嵌银漆器等200余项传统工艺广受百姓喜爱。无论是盛夏凤溪地的夜市,还是数九寒冬的年集,从杨家埠木版年画、高密剪纸、红木嵌银的小饰品,到核雕手串、仿古铜的香炉、龙年系列的生肖文创,这些极具地方特色的“非遗”产品,早已不再是人民群众只可远观的象征符号,而是可把玩、可享用、可收藏、可馈赠的文旅产品,成为百姓日常生活的文化滋养。

  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离不开产业政策扶持。潍坊有全省唯一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在省内率先建设手造博物馆和“山东手造·潍有尚品”展销基地,实现风筝年产值20亿元,占全球市场份额80%以上;鄌郚乐器相关企业发展到108家,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亿元,电吉他出口产量占全国出口总量的40%以上;黄金珠宝年加工交易规模达500亿元。全市现有传统工艺类企业和家庭作坊近2000家,年产值200多亿元。风筝、年画、核雕、泥塑、草编等手造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许多农民实现“家门口就业”,越来越多的非遗传承人成为山东好品、潍有尚品的制作人和推广人。

  从“非遗”到“手造”,是一条涅槃重生之路,“手造”蕴含着传统手艺人古朴的初心,更让我们欣喜的看到,越来越多的青年朋友成为技艺精湛、思维活跃、创意无限的“新手艺人”,让文化“两创”充满年轻化的生活意趣,也更容易与数字时代结合赋能,焕发新的生机。

  深耕文化“两创”,为“更好潍坊”铸魂塑形赋能,这座城市文化底色一定越来越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