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用嘀嗒打出租又多了一个新方式和新选择。近日,嘀嗒出行与哈啰出行达成合作,用户可以直接通过哈啰出行App和哈啰出行支付宝小程序来呼叫嘀嗒出租车,实现出行场景的无缝衔接,享受更加高效便捷的一站式出行体验。而这一合作,也让打出租的出行场景更加丰富和多元化。
在10月11日,于上海,成都和南京三个城市率先试点之后,哈啰出行于10月19日正式宣布,在北京、杭州、武汉、广州、厦门、大连、西安、郑州等全国81个城市同步上线嘀嗒出租车业务。这意味着,在目前全国已开通的嘀嗒出租车业务的81个城市,用户在更新“哈啰出行”APP后或者哈啰出行支付宝小程序上,均能看到“打车”入口,通过便捷的一键叫车使用嘀嗒出租车服务。
嘀嗒出行CEO宋中杰表示:“很高兴和哈啰出行达成合作,希望通过合作,给用户带来更加无缝衔接的高效出行体验,同时更好传递低碳环保的出行理念。今后,我们将共同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和安全的出行服务。”
“我们希望和嘀嗒出行联手,一起解决用户出行的痛点。“哈啰出行CEO杨磊表示:“未来,我们将始终聚焦如何更好地服务用户,全方位满足用户的出行需求,秉持‘科技推动出行进化’的使命,与更多合作伙伴形成用户和价值协同,共同为公众营造更加便捷、高效、友好的出行环境。”
强强联合终极目标是让用户出行更加便捷安心
在哈啰出行之前,嘀嗒出行刚刚入驻了高德地图,用户通过高德地图即可直接呼叫嘀嗒出租车。而在高德之前,而在此之前,嘀嗒出行还与国内其他出行App进行了合作。这背后,反映了嘀嗒出行在用户端的认知度和影响力的持续提升。截至目前,嘀嗒出行平台用户量已经接近1个亿。如此庞大的用户基础,加上出租车这一高频的出行场景,助力嘀嗒出行在与其他移动出行平台的创新合作方面,持续走向深入,而强强联合的终极目标,是让用户出行更加便捷和轻松,同时也更加安全和安心。
而作为国内发展最快的移动出行平台,哈啰出行从共享单车业务起步,构建了包含运维管理、大数据、AI算法、超级用户ID等全方位的综合性智慧系统,真正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为用户提供便捷的出行体验。
另一方面,随着如今人们安全出行意识的增强,出租车在安全、合法合规、价格透明、监管成熟、司机更加职业化、保险完善等方面的比较优势也逐渐凸显,因而重新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这一点,在嘀嗒出行于今年7月推出出租车企业版之后得到了鲜明体现。很多企业都是主动找到嘀嗒出行来进行合作,因为他们希望为员工提供更加安全和有保障的出租车出行服务。在短短2个多月内,使用嘀嗒出行出租车企业版的企业就超过了2000余家,包括很多知名大企业,如京东等。
截至目前,嘀嗒出租车业务已开通81个城市,覆盖了全国所有一二线城市,大部分三线和诸多四线城市。越来越多城市的出租车司机开始使用嘀嗒App来接线上订单,在已开通城市的巡游出租车中,整体已有超过70%的车辆通过嘀嗒平台认证,而出租车司机的注册认证率也超过了70%。而在开通较早的城市以及达成战略合作的城市,嘀嗒出租车的注册率已超过90%甚至接近100%。而从全国整体情况来看,嘀嗒出租车在乘客叫车1分钟以内平均应答率,已经超过75%,而在非高峰时段应答率,已超过95%。
服务提升让出租车吸引力进一步增加
另一方面,出租车对于乘客的吸引力的增加,还在于出租车服务水平的提升。无疑,传统出租车网约化的持续推进不仅给用户出行带来更多方便,还能让乘客评价成为衡量司机服务水平好坏的重要尺度,并对司机形成有效的引导和激励。嘀嗒出行通过深入推行“橙星出租车计划”,搭建司乘良性互动平台,来更好激发司机提升服务水平的主观能动性。每一位完成搭乘的乘客,均可以根据“橙星5+1“服务标准,给出租车司机进行评分,包括“主动沟通、文明礼貌、车辆整洁、车内无异味、安全驾驶和行为良好”等维度。
今年9月初,嘀嗒出行评选出全国新一期橙星司机已超过15万名,在全国嘀嗒出租车司机中占比已超过15%。橙星司机,不仅在车内干净整洁程度及礼貌沟通程度等方面更胜一筹,在订单完成率方面也更高,这给越来越多乘客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
此外,嘀嗒出行平台还通过话术规范,提升出租车服务的标准化,如建议出租车司机“接单后30s内主动与乘客电话沟通”,“上车后,主动问候乘客并确认行程”,“下车时提醒乘客带好随身物品”等,这些细节,让越来越多乘客体验到了出租车服务的主动和贴心。
为了进一步提升乘客评价的质量和效果,嘀嗒出行平台今后还将实现用户个性化自主评价,以及感谢信功能,同时,平台还会在司机接驾后的行驶途中,增加乘客体验调查的环节,App主动触发体验小调查弹窗,主要针对该司机目前服务一些不足方面进行针对性调查,从而根据“行程中体验调查+行程结束后服务评价”这两方面数据共同计算出乘客体验项的满意率。
对于用户而言,选择出租车出行,在安全有保障的基础上,将获得越来越多舒心和暖心的体验,相信嘀嗒出行的入驻,也将给哈啰出行以及其他更多出行平台的用户,带去全新的,更加长远的价值。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