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挺脊梁 筑造最牢固的堤坝

2018-09-11 20:55:00    作者:   来源: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提要]

  自9月6日内涝积水险情解除后,纪台全镇上下迅速投入恢复生产,目前大棚已种植12316个、21151亩,完成 38.5%;修复加固1302个、2408亩,完成31.4%;重新建设9个、17.2亩。恢复生产的任务重、时间紧,但我们有坚定的决心、充足的信心、以时不我待的状态、争分夺秒的干劲、奋力爬坡的精神打这场攻坚战。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

  一、把失去的农时抢回来。把受损大棚加固修复、种苗供应种植、养殖区修复重建做为当前之急,按照对应解决方案,全速推进,抢抓农时,尽快种植、尽快修复、尽快重建,夺回因洪灾带来的损失。

  二、把损坏的环境建出来。将灾后重建与生态修复紧密结合,加快推进全镇水利系统工程建设,现已完成高程测量,方案设计正在有序推进。将灾后重建与美丽乡村建设紧密结合,全面做好217户危房的修复工作,确保村民早日入住;加大72个村的环境整治和保持力度,重点恢复各类基础设施,做好卫生防疫,努力让乡村变得更美。

  三、把发展的希望树起来。摆正位置,不挨靠、不等待,主动出击,让群众真正看到希望,坚定发展决心。积极引导各村大棚集中损毁地块规划建设高标准现代农业园区,对已确定建设的东方、西刘等11个农业园区,加快规划设计、建设方案制定,争取早日动工;实行班子成员包片、包案制,每天晚上7点对村情、民情和重点户进行研判分析,做到发现及时、处置及时,做到民心稳定、情绪积极;进一步坚定全镇信心,凝聚全镇力量,戮力同心,握指成拳,爬坡上行,攻坚克难,以最快速度恢复生产,全力打嬴灾后重建攻坚战。

  9月9日,纪台镇党委办公室的李永明从手机上翻看近一个月的运动健康记录,从 8 月 13 日开始,通讯录里的同事们天天占据了封面,平均每人每天行走步数近三万步,粗算下来,每天都要走个半程马拉松。

  这一个月纪台的镇村干部是什么状态?从洪水到来开始,整个党委办公楼几乎空了,除了办公室留几个值班人员外,140多名机关干部、72个村的“两委”成员全部站在了抗灾的一线。男同志悉数安排到急难险重的地方,女同志不间断巡河、调度物资。几天时间,许多干部的喉咙先扛不住了。办公室每人发一些润喉片,加上雨靴和充电宝,这三样成为抗灾救灾中干部们的标配。

  8月29日凌晨,经过一夜奋战,308 国道南侧从纪台镇沙场路通向丹河的排水渠贯通,周边数百个大棚内抽出的水迅速汇入到这条排水渠内,东埠片区总支书记杨春波黝黑的脸上终于有了笑容。坚守了半个月,也煎熬了半个月,穿着雨靴在水里走了半个月,脚早已磨破,“站不住,也坐不下,就是不停地走,不停地巡查。”排水渠打通了,周边群众也看到了希望,54岁的杨春波终于松了口气,他脱下了雨靴,换上了轻快的凉鞋。

  8月30日,陈家片总支书记侯青山趟过200多米的深水区,到曹官村的深湾查看排水工作。汗珠从他脸上不停地往下滚,湿透了前襟,说不了几句话就要用手去擦眉前的汗水。“一周没洗澡了,这件衣服穿了一周了,湿了干,干了湿,臭了。”侯青山介绍,抗灾救灾半个月,他在家时间不超过12个小时,纪台高速桥底下水太深无法通行,妻子把衣服送到桥下,他接了换洗衣服回到现场接着干。

  一天两三百个电话;为了堵口子两天两夜不合眼;包靠邻村积极组织排水,却数次路过家门而不入;凌晨回家成为常态;累坏了,20分钟就能睡一觉,爬起来接着干……这就是纪台镇村干部一个月以来的状态,危险在哪里,他们到哪里;洪水到哪里,就筑坝到哪里。他们把办公室搬到堤坝上,搬到积水大棚里,搬到洪水和群众之间,让自己成为一道最坚实的堤坝。

  纪台因为地势偏低,境内有弥河、丹河、尧河经过,较其它地区更容易发生内涝。8 月14 日下午,丹河上游来水,加之尧河河水不断汇入,导致丹河水位猛涨,河水迅速漫过行洪区,不断倒灌至丁家、同兴等村。险情就是命令!党委书记 刘 玉 玲 迅 速 组 织 镇 村 干部、派出所、交警及沿线群众共计500余人冲向丹河坝,现场调度对河坝低洼处进行加固。“西坝一处危险,河水很快进村。”“又一处河坝出现险情,需要支援。”随着过境流量加大,不断有险情出现,刘玉玲在各个险情点来回跑,现场人声、机械声杂乱,她站上沙堆高处,大声向人群喊话:“一定用最短时间把堤坝筑起来,决不能让洪水淹了村子。”

  这一天,是纪台抗灾救灾的开始,也是刘玉玲不知疲惫、不敢疲惫、四处救险的开始。总指挥在哪儿?一大早赶到纪台镇抗洪救灾指挥部,经常发现总指挥不在,其实,“7点前调度完工作,下村,到一线,到现场”几乎成为总指挥的“时间表”,想不起来多少个通宵站在大坝上,站在沟渠边指挥排水。谁都可以喊累,她不行;谁都可以偷懒,她不行;抗灾一个月,她那双绿色的雨靴几乎没有露出过底色,全程裹满泥巴。

  洪水不退,干部就不能退,这是纪台镇全体干部面对洪水发出的庄严承诺。镇长贾立生在陈家片查勘一条排水渠,希望能把陈家、同兴、丁家的大棚积水排到丹河里去,他趟着半米深的积水在大棚间来回走,为了更直观地看到整体情况,他顺着绳子从棚墙后面攀爬一个已经塌了一半的大棚,村民冲他喊“不要上去,危险!”他踩了两下棚墙,继续向上爬,现场所有人为他悬着心。

  “下雨那几天,人直接被逼个半死!”胡子拉碴的曹官村党支部书记李延平浑身泥水,趟着水来回和消防队员协商方案。“村南这个大湾有60亩,其中30亩水深10米,周边大棚的水都往这里排,眼看就溢到村里,淹房子了。”他家的两个大棚在水里泡了十三天,妻子一边抱怨他不管家里死活,一边雇了两个人在排水,8月27日凌晨两点,他抽空去棚里看了一眼,已经塌了,回头又到排水点继续盯着。

  9月2日,冉家村的大棚区内,副镇长李兰娟遇到了她抗灾救灾以来最大的难题。面前的一条老排水沟从南往北连通了4个总支的10个村,因为常年被堵塞占用,失去了排水的作用,两侧的大棚也因此在洪灾中受损严重,许多老百姓向党委反映希望能重新启用。排水沟的重新挖掘遇到了大难题,碰到哪一户的大棚哪一户阻拦,村民魏明德的大棚就在这条沟上。这次洪灾中,魏明德三个大棚倒了两个,没倒的那个现在因为挖排水沟又要切掉一部分。“他受灾很重,我们太能理解他的苦处了,但是没办法,这条排水沟牵扯到数百个大棚的排水,非挖不行!”李兰娟介绍。为了做通魏明德的思想工作,李兰娟一遍遍到家里去,陪着魏明德看病,答应旧棚切除和新棚建设不用他操心,看到魏明德的小孙子因为经济条件上不起学,李兰娟从工资卡里取了一千块钱塞给他。魏明德被李兰娟所感动,顶着压力切掉了排水沟边上的棚墙。“时间紧,任务重,阻力特别大,好在总算是硬着头皮完成了。”平时快嘴子、直性子的李兰娟坦言。抗灾以来,这个平时大家认为打不垮的铁娘子也有些吃不消了。排水沟挖完,她又马不停蹄地开始了片区道路的清淤清扫工作,交谈的间隙,她还不断组织人力和车辆分布到各个村去。“忙得脑子都有点懵了,好多事乱成一团,前些天答应孩子的事一件也没做到,孩子开学了也没时间去送。”李兰娟苦笑着说。

  8月28日,纪西村依旧在紧急的排水中,村里水最深的地方是“27亩地”,这个地方地势最为低洼,有一点水也会先到这里来,总共27亩地,因此得名。“你们一定要好好夸夸昌宽,这孩子真是为我们老百姓办实事。”村民常美丽拉着记者的手说。排水以来,水泵难买、水带难买,老百姓焦急如焚,村委委员李昌宽到处托熟人打听,终于买到一台抽水泵和1100米水带,昼夜不停为老百姓抽水。所有花销全部自己担负,总共13670元。“什么事情都比不上老百姓排水重要,水一分钟排不出去,大棚倒塌的危险就多一分。”李昌宽介绍,靠着他的设备,近三十户大棚的积水顺利排出,将损失降到了最低。 寿光日报全媒体记者王景坤

  声明: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焦雪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