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岁胡兆坤讲述创建昌潍首个农业合作社点滴

2018-05-08 09:46:00    作者:周晓晴   来源: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提要]“1948年4月潍坊建市,转眼已经整70年了!”胡兆坤感叹道。1952年冬,胡兆坤担任昌潍地区第一个农业合作社——红星农业生产合作社社长,从青葱少年到华发满头,他经历并见证了潍坊的发展变迁。4月27日,记者与潍坊市市级机关干部休养所的工作人员一起来到高新区北海花园A区,听88岁的胡兆坤讲述红星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点滴。

翻起旧照片,胡兆坤感慨万千。

胡兆坤和技术队员在对玉米进行人工授粉。(资料图片)

胡兆坤(中排右三)与青年技术队全体成员合影。(资料图片)

  “1948年4月潍坊建市,转眼已经整70年了!”胡兆坤感叹道。1952年冬,胡兆坤担任昌潍地区第一个农业合作社——红星农业生产合作社社长,从青葱少年到华发满头,他经历并见证了潍坊的发展变迁。4月27日,记者与潍坊市市级机关干部休养所的工作人员一起来到高新区北海花园A区,听88岁的胡兆坤讲述红星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点滴。

  人物简介

  胡兆坤,男,1930年生,上世纪50年代初回乡务农,后担任过潍县县委书记、中共昌潍地委副书记、山东省卫生厅副厅长、滨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等职务。曾多次荣获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山东省劳动模范、山东省建设社会主义青年积极分子等称号,并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帮忙征收田赋民校当老师,中学生胡兆坤施展作为

  已至春末,天气不冷不热,若不是事先知道有客来访,胡兆坤定要出去走走,看看潍坊的大好春光。他在家里坐不住,虽然腿脚不是很方便,但只要天气允许,他都会坐着电动轮椅到处转转,市人民广场、十甲农贸市场,经常会看到他的身影。

  88岁的胡兆坤身体硬朗,虽然上了年纪听力下降,借助助听器仍能与人正常交流。更难能可贵的是,老人思维十分清晰,记忆力也非常不错。

  1948年4月,潍县战役取得胜利,潍县城得到解放,胡兆坤的家乡潍县三区(今军埠口一带)申家村也成了解放区。解放军攻打潍县前,18岁的胡兆坤正在县城中学读书,一直是班里的拔尖人物。“从来没考过第二。”胡兆坤笑着说。

  随着战争打响,学校临时关张,他也不得不回家务农。战争时期,解放军征集战备物资,也曾到胡兆坤家要粮食、盐等生活用品。“后来解放军如数送钱来了,那时是北海币,俺家不要他们非要给。”胡兆坤回忆道,当时好几个解放军来到他家,通过交谈,他发现解放军平等对人,而且待人接物很亲切。后来,在地里干活时遇到路过的解放军战士也非常亲热,这给胡兆坤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

  刚解放的潍县政府急需有文化的人,那时小学毕业已经算是高材生,中学生更是少见。听说申家村有这么一个出类拔萃的中学生,当年6月份,三河区委邀请胡兆坤到区委工作帮忙征收田赋。“我对解放军一点隔阂都没有了,所以很乐意去帮忙。”回忆至此,胡兆坤脸上散发出由衷的笑容,“那时候田赋收钱、粮很少,群众负担一下子减轻了许多。”在区委工作了一段时间,1949年,胡兆坤回到中学读书,一年后再次回到区委工作,后任乡财粮助理,兼任申家村民校老师。

  财粮助理负责乡政府所辖区域的税收、公粮收缴等,事情十分繁杂,他还得抽空备课,以便于晚上到民校给学生们上课。由于成绩突出,由他主办的民校被评为全县一等模范民校。

  担任互助组组长对症下药,当年组里增产一万多斤

  进入1951年,为了让农民们团结互助、提升粮食产量,上级号召农户们在自愿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然而,往往互助组成立不长时间,就因利益牵扯倒闭,一直办不起来。区委决定派有文化、有群众基础的胡兆坤到申家村抓互助组试点。就这样,在乡财粮助理、民校老师之外,胡兆坤有了第三个身份——互助组组长。

  互助组办不长久,爱动脑子的胡兆坤就琢磨其中的问题,他发现要害在于评工记分制度的不合理。“土地改革以后,一般的群众都有了土地,‘四五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他们就很满足了,不愿意参与互助组。”胡兆坤说,成立互助组不仅是为了群众现在好,更为了他们以后更好。经过他出面做工作,有7户加入了他组织的互助组。

  他首先对这7户组员的劳力、牲口数量及土地面积、距离远近等进行了详细登记,由大家民主统一评议出工工分,多帮了别人也会得到相应的报酬。“一头牛出工顶一个劳力,当时我们组有一头半牛,大家看着养牛很好,一年下来增加了好几头牛。”胡兆坤告诉记者,有了牛就等于有了生产力,干活速度也快了。

  互助组里有一户爱赚便宜,胡兆坤定下规矩:便宜谁也不能赚,便宜得让大家赚。他以身作则,有什么好事他都让给大家,遇到难事则主动承担,甚至给别人干了活也不要工分,这样一来,大家干活积极了,也愿意帮着组内其他农户干活,组长也有了权威,当年组里就增产1万多斤。他的成功经验被推广开来,这才使互助组成为了当地农村较为巩固和普遍的劳动组织,他带领的互助组被评为一等互助组,他也被评为县劳模。

  组建红星农业合作社,被国务院授予农业劳模称号

  后来政府号召办农业生产合作社,有了办互助组的成功经验,胡兆坤又被推举为带头人,但他有些犹豫了。虽然身兼数职,胡兆坤的志向却不在农村。眼看着身边的同学一个个找到了体面的工作,“最不济还干个教员呢!”胡兆坤说,自己是班里的尖子生,如今还在围着庄稼地打转,他觉得在同学面前有点丢人。时任区委书记亲自给他做工作,介绍了苏联的集体农庄、农村未来的发展前景,最终他被说服了。

  经过县里组织的考察和培训,胡兆坤开始着手建设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经过他的大力宣传,很快申请入社的农户就达到了20多户。1952年冬,饱含着胡兆坤心血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在申家村诞生了,这也是昌潍地区第一个农业合作社,他给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红星农业生产合作社”。

  “为了办这个初级社,我是整天提心吊胆。”对于当初创社的艰辛,胡兆坤依然历历在目。大到土地、牲口等生产资料分配,小到全社人的吃喝拉撒,全都要社长操心,他从来没在晚上12时前睡过觉。

  “比如说烤烟出炉,一次好几个炉一起出,出了之后摆在地上‘受潮’,我得在现场盯着。”胡兆坤回忆,每当一炉烟出完,他方可以眯一会儿,为了保持警醒,他都是枕着一块砖睡在长条凳上,一翻身就从凳子上掉下来,他也就惊醒了,赶紧看看潮湿程度,招呼人收烟。

  胡兆坤是个有心人。既然下定决心办合作社,要在农村发展,他就事事留心学习,不仅向身边的农民学,还从书本中汲取营养,订阅了许多有关农业生产的书籍,只要一有时间就拿出来读。有了科学技术指导,合作社的粮食、黄烟等年年增收,“我们一亩地怎么也顶别人一亩半”。

  集体经济发展了,社员们收入增加了,生活条件也得到了改善。在他的带领下,红星农业生产合作社规模越来越大,1955年11月,他又领导成立了高级农业合作社,社员达到千余户。1957年2月,胡兆坤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称号,1959年,他以全国农业劳动模范身份参加了国庆观礼。

  这段在农村工作的经历,也给胡兆坤以后为人处事的风格带来了深远影响。“凡是对的事情,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从来不回头。”胡兆坤说。(资料图片由市档案馆提供)

  声明: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
初审编辑:沈广安
责任编辑:焦雪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