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邑建起省内首个知青馆 40多名老知青相聚

2018-04-16 09:30:00    作者:   来源:  我要评论

关键词: 1970年 知青文化 火道 老照片 农村房屋
[提要]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来自青岛的青年先后到昌邑市下营镇火道村,与当地村民结下深厚友谊,为村子建设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4月14日,40多名老知青重返火道村,参观了刚建起的知青馆,他们还将当时的老照片、笔记和老物件捐献了出来。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来自青岛的青年先后到昌邑市下营镇火道村,与当地村民结下深厚友谊,为村子建设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4月14日,40多名老知青重返火道村,参观了刚建起的知青馆,他们还将当时的老照片、笔记和老物件捐献了出来。

  还原知青生活场景

  4月14日上午,记者走进昌邑市下营镇火道村建起不久的知青馆。迈进知青馆的门口,时光似乎回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地面是用砖头砌成的,勾勒出来的纹路散发着乡土气息;墙面上张贴着那个年代的宣传画;梳妆台上一台老式收音机,是当时多少家庭梦寐以求的“家电”……这两间房子是按照当年普通农村家庭布局的,大部分物件是当年留下来的。

  穿过两间“农村房屋”,便进入了陈列室,墙面挂出的展板和老照片图文并茂地记录了当年知青们生活、工作的场景;玻璃展柜里摆放着知青们的信札和工作日记等;正中间的展区里,则保存着当年知青们用过的背包和劳动工具。

  40多名老知青相聚

  当天,40多名老知青重返火道村,回温半个世纪前在这里的生活。50年前,他们朝气蓬勃、风华正茂,从青岛一路风尘来到当时还十分贫困落后的火道村插队落户,开始了饱尝酸甜苦辣的知青生活。50年后,他们在这里再次聚首。

  今年68岁的村民赵美英,在家人陪伴下来到知青馆,看着墙面上的老照片,眼睛有些湿润,她用手指着照片激动地说:“这个就是我,那时只有20岁,旁边是我的同伴……岁月不饶人,现在都老了。”

  赵美英老家是青岛,1970年响应国家号召,作为第二批知识青年下乡到火道村,分配到了青年组,在这里留下了难忘的记忆。提及一些当年的事情,老人打开了话匣子。

  老知青捐出老物件

  50年过去了,火道村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过上了富裕生活,但时刻不忘当年帮助过他们的老知青们。火道村经过一系列筹备,建起了这座知青馆,并在3月15日正式开馆。山东省知青文化研究中心会长陈志忠介绍,这是省内建起的首个村级知青馆。

  “当时得知筹建知青馆,村民们都很支持,老人们从家里找出当年的物件和资料,捐了出来。此外,还有一些当年的老知青得知此事后,将笔记、老照片送了过来。”火道村村支书李献丰说,当天40多名老知青前来参观,久久不愿离去,因为这里有他们青春的记忆。

  声明: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
初审编辑:沈广安
责任编辑:焦雪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