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潍坊盛氏木杆秤非遗传承人讲述传承故事

2018-03-26 11:20:00    作者:宋树云   来源: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提要]曾经热闹的集市,无论街边的小摊贩,还是店铺里的老掌柜,一杆木杆秤是经营谋生的必备品。一端秤盘上放上足量的货物,一端挂上秤砣,秤翘得老高,商贩口中吆喝两句“足量高高的秤”,客人便取下货物,心满意足地满载而归。随着电子秤的普及,存在了数千年的杆秤正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3月25日,在安丘市兴安街道的一间民居内,记者见到了盛氏木杆秤制作技艺的非遗传承人盛志勇,听他讲述了这项非遗技艺的传承故事。

  曾经热闹的集市,无论街边的小摊贩,还是店铺里的老掌柜,一杆木杆秤是经营谋生的必备品。一端秤盘上放上足量的货物,一端挂上秤砣,秤翘得老高,商贩口中吆喝两句“足量高高的秤”,客人便取下货物,心满意足地满载而归。随着电子秤的普及,存在了数千年的杆秤正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3月25日,在安丘市兴安街道的一间民居内,记者见到了盛氏木杆秤制作技艺的非遗传承人盛志勇,听他讲述了这项非遗技艺的传承故事。

  童年逛集市 满街都是自家秤

  在安丘城区西侧的一条胡同里,有家不起眼的制秤店。没有招牌,也没有装饰,店内陈设凌乱,锉刀、锯条、剪刀等各种工具堆积在木桌上,各种斤式的木杆提秤挂在墙壁上。这正是盛志勇的制秤店,也是他的家。

  盛志勇16岁开始跟着父亲学习做木杆秤,祖上四代都是做木杆秤的。每天,他都挤在一张堆满工具的木桌后面,做着一杆杆木杆秤,这一做,就坚持了35年。

  小时候,盛志勇最喜欢的事,就是跟着父亲走街串巷。那时候,安丘做秤的人多,但自家的秤向来比外人精致,外来的商贩也慕名前来买秤。那时候他还小,只看着满大街卖蔬菜水果、瓜子小吃的,手里的秤杆都有着自家的标志,心中有种说不出的自豪感。

  “我家的木杆秤,铜皮的末端都是用铆钉钉牢的,与他人的不一样,好看又耐用。”盛志勇眼神游离,似乎在回忆童年时热闹街市上满街自家木杆秤时的情景。由于木杆秤是祖辈的手艺,忙时就全家一起做秤,闷着头做起来,一天做出四五杆,可还是供不应求。现在想想,这日子仿佛就在昨天。

  盛志勇小时候一直对制秤情有独钟,因年纪小,家里做秤只是让他看。后来,盛志勇初中下学,本来有朋友邀请他一起做生意赚钱,执拗的少年却想传承自家制秤的手艺,就回到了家,跟在父亲身边。那时,市面上已经有电子秤了。

  少年学做秤 手上上百个针眼

  选料、刨圆、磨光、加工、钉秤星、再磨光……做秤并不简单,几道大工序内还包含很多小工序,每一道都得小心谨慎对待,稍有差池,可能整杆秤就报废了。虽说自幼在长辈身边,耳濡目染,当真正动手时,盛志勇还是学了一年半的时间。

  想起自己当初做木杆秤的经历,盛志勇唏嘘不已。因为技术不到家,加上灯光灰暗,所以他经常被锥子扎到手,戳破的洞密密麻麻惨不忍睹,他数了数竟然有上百个。但盛志勇还是咬紧牙关,坚持了下来。

  如今,制作一杆秤对盛志勇来说已经轻车熟路了,他现场就为记者演示了一遍基本的制作工艺。他从木材中精心选取了木料,然后将其刨圆,之后据秤尺寸对比样板秤,在合适位置用砣钻钻眼。砣钻是一个类似于“三脚架”的独特器材,以此确定打孔的位置,孔的位置决定秤重的斤两。安装铜质提钮后,再给秤杆两端包上铜皮防止磨损。

  “南方的秤杆与北方不一样,他们的提钮是固定的。”盛志勇笑着说,当初为了学做秤,他研究过各种材质、各式风格的秤杆,别的不说,对秤杆的前世今生倒是了解不少。

  一个多小时的时间,一个简易的秤杆很快就出炉了。不过盛志勇并不满意,他说,这只是为了演示流程而做的简易版本,实际上做秤讲究精细,因为好的秤不会“缺斤短两”,要讲良心。

  听从父亲教诲,一生从不缺斤短两

  盛志勇的父亲常对他说,做秤的人,心中也要有杆秤,一头是秤星,一头是良心,一丝都不能差。这是盛氏木杆秤的制秤规矩,也是盛家人代代口耳相传的家训。

  想起父亲,这位年过五旬的潍坊汉子眼中闪过一丝黯然与怀念。他说,对做秤的人而言,商贩的威逼利诱是常见的事。小时候,一个操着外地口音的商贩听说了他家做的秤,竟找上门来,要他们在秤上动些手脚,做些“耍秤”,现场掏出了几张大票。

  盛志勇的父亲盯了对方半天,从手边抓起一杆秤,指着秤杆上的“杆星”朝对方吼道,“16星上有‘福禄寿’3颗星,缺一两少福,缺二两少禄,缺三两则少寿,你不怕吗?”

  那人被盛志勇的父亲说得脸臊红,吭哧了半天也没回嘴,弓着背灰溜溜地走了。

  这件事盛志勇至今记忆犹新,因为这句话,他一直把做人和做秤联系到一起。哪怕后来因为无人买秤,自己去木器厂做了木工活,他也一直坚守底线,从不缺斤短两,贪人便宜。

  木杆秤没了市场,他仍没放下手艺

  盛志勇父亲传授给他这门手艺时,木杆秤的市场还很火,最多时一天能卖出七八杆秤。后来,随着磅秤、弹簧秤和电子秤的兴起,木杆秤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日渐萧条的生意让秤匠们的生计举步维艰,不得不改行。

  坚持了几年,盛志勇一边做秤一边做别的木工活谋生,最近几年,不光没人买秤,连修秤的人也没了。没了这念想,他失落了几年,却也没放下手艺,只当做一个业余的爱好。

  “后来,市里说申请非遗,有几个传承人想把自己的手艺传下去,就申请了。”盛志勇说,2012年12月,盛氏木杆秤制作技艺入选第三批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当时他乐了半天,以为会有人来学。

  遗憾的是,木杆秤制作工序多,工艺要求高,只能作为工艺品出现,在市场的挤压下,失去了计量器具在市场中的意义。“一开始我免费教没人学,我就让自己的孩子跟着学。”制秤行业虽然衰败,依然挡不住盛志勇坚守老手艺的心。

  盛志勇常听自己孩子说什么外国人的精湛工艺,他觉得,自家的手艺并不比外国差。技艺靠的不仅仅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制作手法,更是匠人坚守技艺、传家传世传精神的“秤心”。同样的是木杆秤,作为工艺品和礼品,木杆秤寓意好还是有市场的。

  “我准备做一个世界第一大木杆秤,将来申请吉尼斯纪录。”盛志勇得意地说,他已经查阅过中国最大木杆秤的相关信息了,准备先从挑战中国第一秤做起,做出后捐给政府留作曾经老手艺人的一种念想。

  人物档案

  盛志勇,男,1967年生人,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盛氏木杆秤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非遗档案

  木杆秤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艺品。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制杆秤手艺精细,道道工序容不得半点马虎,稍有不慎秤就会有偏差。2012年12月,盛氏木杆秤制作技艺入选第三批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声明: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
初审编辑:沈广安
责任编辑:焦雪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