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代传承人仉松三精通扎制与表演,已坚守51年
舞龙灯,是春节、元宵节常见的民俗表演。其中,寿光市侯镇仉家村的舞龙灯已有100多年历史,不但扎制工艺独特,而且夜间舞龙带烛灯,高潮时还能“吐烟”。3月1日,记者采访了解到,仉家龙灯第四代传承人仉松三年轻时就跟着老人学习该技艺,51年来对舞龙灯情有独钟,并且不断钻研,解决了龙灯舞动时蜡烛易熄灭的难题。如今,他培养了一批年轻表演者,在每年春节、元宵节期间上演仉家龙灯。
仉家龙灯表演活灵活现,非常精彩
“挑起龙头,走嘞……”3月1日晚,在寿光市侯镇仉家村的村委大院里,锣鼓欢腾,鞭炮齐鸣,一片热闹景象。随着舞龙灯表演的开始,只见两条“巨龙”摆尾腾空,在“龙珠”的挑逗下,做出追逐、嬉闹状,时而腾空跃起,时而盘踞云海……仔细一看,这两条“巨龙”长30多米,一条绿色,一条红色。与农村其他舞龙表演不同的是,“巨龙”身体内点着蜡烛,在烛光的映射下,一片通红,显得格外有气势。
整场表演独特,情节跌宕起伏,加上锣鼓的配合,烟花爆竹齐放,在黑色的夜幕下,仿佛真龙在云雾中翻腾。进入表演高潮时,两条“巨龙”更是活灵活现,八面威风,引得村民不停拍手称绝。更为精彩的是,两条“巨龙”在争斗中,口里还会喷射火焰,如同蛟龙出海,深受人们喜爱。
仉家龙灯除了在村委大院里表演之外,每年春节、元宵节还会到寿光城区表演。今年68岁的仉家龙灯第四代传承人仉松三介绍说,舞龙是我国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之一,而在仉家村,舞龙灯不仅是家喻户晓的表演艺术,更是村民们在好年景里必不可少的一道年味,也表现了村民对美好日子的期待。
扎制工艺讲究,光龙头就要两三个月
为了让仉家龙灯传承下去,该村单独腾出一间30多平方米的屋子,来存放两条“长龙”,也方便传承人在此研习。在这里,只见两条“长龙”盘踞在一起,眼睛炯炯有神,嘴巴张开后,舌头能上下活动,里面设有巧妙的机关;龙鳞片扎制紧凑,与龙头颜色一致。
仉松三从小就看老一辈人舞龙灯,他自己也已经舞了51年,对龙灯有着特殊的感情。他介绍,仉家龙灯之所以深受人们喜爱,除了精彩的表演外,更重要的是长龙本身的扎制工艺。长龙使用竹片扎制而成,然后粘上布,最后再涂上颜色。扎制看似简单,实际操作非常麻烦,竹片需要打磨均匀,龙头一些部位还要使用打弯的竹片。一条龙身长35米,龙头处最大直径为1.2米、龙身直径0.9米,总共需要4000多个竹片,一个人光扎制龙头就要两三个月。
“只有长龙做得精致,表演起来才好看。”仉松三说,龙灯扎制技艺是祖辈传下来的,凝聚了一代代人的心血。所以扎制龙灯时,容不得半点马虎。每年演出之前,他都会提前将长龙找出来,检查修补。
年轻时就学习舞龙灯,经常练到半夜
虽然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好了,精神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但在仉家村,人们每年仍期盼舞龙灯,这是春节最不可或缺的项目。
仉松三说,仉家龙灯在村里已传承了100多年,有着浓厚的地域特色。但在上世纪中期,仉家龙灯停滞过一段时间。那时村里的传承人怕这项民间艺术失传,于是在1968年冬天,仉家龙灯第二代传承人仉成之开始靠记忆扎制龙灯,研究龙灯的表演。龙头最难扎制,仉成之反复尝试了很多次,最终用一个冬天扎制成功。
与此同时,村委开始寻找舞龙灯表演者,当时村里的年轻人纷纷报名,对龙灯情有独钟的仉松三也报了名。经过筛选,最后有150人参加表演,组成了龙灯队、闹海队、锣鼓队。“当时我被选进了龙灯队,而且还是挑龙头,我高兴了好几天。”仉松三说,挑龙头和龙尾对表演者的体力、灵活性有着严格要求,这在所有的参演者中是最难的。
为了练好步伐和动作,仉松三白天跟着传承人学习,晚上练习。在当时,舞龙灯完全是出于爱好,他和其他学员经常练到半夜。
不断研究改进,解决烛光易灭的难题
几十个人共同将一条龙撑起并舞动起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龙头重达20公斤,而且跑在队伍的最前面,起着引导作用。龙尾有8公斤,表演者也不能马虎。
仉松三说,一条龙需要10个人舞,两条龙就是20个人,挑龙身每节要有2个人来回替换,挑龙头则要3个人,因为挑上10分钟,就会累得满头大汗,挑龙尾也要2个人,加上锣鼓队,一场舞龙灯表演需要50余人,否则很难撑下来。而且只有参演者动作娴熟,舞龙才会灵活自如。
表演时,龙灯在不停地翻滚,怎样才能不让烛光熄灭或引燃龙身?使用普通蜡烛肯定不行。不过,仉家龙灯传承人发挥才智,制作出了专用的蜡烛。仉松三说,这种蜡烛用秸秆作蜡芯,蜡油也是特制的,舞动起来蜡烛不灭,产生的蜡泪也非常少,几乎不会妨碍龙灯的舞动。“我们曾在龙身里安装灯泡,可效果不好,便又改用了这种特殊的蜡烛。”仉松三说。
舞龙灯后继有人
老人欣慰不已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龙灯寓意吉祥。每每挑起龙灯,仉松三总有使不完的劲儿。如今已经68岁的他,每年春节演出,仍会积极参加。舞龙灯的动作丰富,变化多样,有“二龙戏珠”“卧龙”“大摆尾”“小摆尾”。表演中,两条龙时而盘旋,时而翻动,还能口吐烟火,非常壮观。
2011年4月,仉家龙灯扎制技艺列入我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仉家村有800多人,传承龙灯扎制和表演是每一名村民的责任。让仉松三欣慰的是,村里多数年轻人都会舞龙灯,现在演出时,表演者也多是年轻人,“仉家龙灯世代相传,如今也后继有人,我心里非常高兴。”文/图 本报记者 邓永杰
●传承人档案
仉松三,今年68岁,寿光市侯镇仉家村人,从年轻时就痴迷仉家龙灯表演和扎制,是仉家龙灯第四代传承人。近年来,每年春节、元宵节,都会带着队伍参加舞龙灯表演。
●非遗档案
据传早在1875年,寿光市侯镇仉家村一名百岁老人在仉家花园休息时睡着了并做了一个梦,梦中一青一红两条龙在云中嬉戏,老人被惊醒了。老人将此情景记在了心里,见人就描述。同村人仉永均听到老人的故事后深受启发,与妻子借助侯镇一座龙王庙里的雕龙模样,扎制了两条龙,仉家龙灯渐渐成型,并且会选在春节、元宵节上演。2011年4月,仉家龙灯扎制技艺列入我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