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01 16:05:00 来源:大众网 我要评论
大众网3月1日讯(记者 范素娟)每年农历的正月十四,在昌邑市都昌街道东永安村,都要举行一场盛大的仪式——发大牛(俗称烧大牛),而这个传承久运的传统习俗与著名的历史人物孙膑有关。今天上午,数万人在东永安村孙膑庙前参与了这场祭祀孙膑的仪式,通过游大牛、摸大牛、烧大牛等形式来祈福。
孙膑是战国时期齐国著名的军事家,著有《孙膑兵法》,影响深远。历史记载中“田忌赛马”、“围魏救赵”的故事就是孙膑智慧才能的体现。历史上,昌邑曾是孙膑的封地。据传,孙膑曾在芙蓉池畔(现东永安村)西土埠上居住过。该村在明朝万历年间始建孙膑庙,自建庙起人们为纪念这位著名的军事家,便把正月十四(孙膑生日)定为孙膑庙会。每年这一天,村里都要隆重举行“发大牛”民间祭奠活动,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每年的孙膑庙会人山人海,各地民间文艺团队相聚东永安庙会,热闹非凡,参与民众有数万人之多。
从正月初六开始,东永安村的人们便怀着无比虔诚的心情用当地产的棉槐条、葵花杆、高粱秸等开始轧制独角大牛(民间传说孙膑得道升仙后曾骑乘一头独角神牛降临此间)。到正月十二,大牛轮廓扎好后,心灵手巧的妇女们便开始用黄色彩纸剪制牛毛,并用各色彩纸剪制成牛鞍、铃铛等制品,精心粘到大牛身上。整个扎制过程需要140多道工序,扎制好的大牛高5米,长10米,独角长1.8米,威武壮观,神气十足,俨然是一件精致的巨型艺术品。
今天上午上午8点钟,孙膑庙前一阵鞭炮响过后,大牛“起驾”。整个游大牛的队伍浩浩荡荡,前面由鞭炮队开道,其次是锣鼓队、秧歌队、高跷队、舞龙舞狮政,再就是二十多位青壮年组成的抬大牛队伍,最后是跟随游行的拥挤的乡民。大牛游行的线路,是沿着村委东邻的南北街道至十字路口,再拐至西侧,最后停放在孙膑庙西的空场。一路上锣鼓喧天,鞭炮齐鸣。
上午10点左右,祭大牛活动开始。人们在空场上摆好供品,开始烧纸烧香、磕头祈愿。与此同时,村民自发组织的扭秧歌、舞龙、打腰鼓、唱吕剧等活动,也开始井然有序地表演。现场肃穆的孙膑庙、威武的大牛和庙前空地上热闹非凡的文艺表演相映成趣,年味十足。
各项祭拜活动告一段落后,在场人群一涌而上,争相“摸大牛”。村民认为,在正月十四这天摸牛会带来一年的好运气。村民俗谚:“摸摸老牛头,吃穿不用愁;摸摸老牛腚,到老没有病。”“摸摸牛角不生痘,摸摸牛鞍不生瘢。
“发大牛”俗称“烧大牛”,在上午十一点之后举行。早在“发牛”之前,一些虔诚的村民久久地跪在大牛前方,虔诚地唱着神歌,兴奋与期待之情溢于言表。时间一到,村民将大牛抬至早已备好的香纸堆上,口念“孙老爷”名号,嘱大牛莫要“惊驾”,直到村中的组织者高喊一声“发”,牛身迅即被点燃,霎时火光冲天,烟雾缭绕,蔚为壮观。大火开始燃烧的那一刻,数万人的场面沸腾了!村民认为,只有“大牛”焚化升天,才能将人间的虔诚之心和所要表达的愿望传达给真神孙膑。
记者了解到,孙膑崇拜“发大牛”活动,已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一种传统习俗和民间信仰,蕴含着多种村落知识,如传说、扎制技艺、艺术表演、信仰等,并由此连带起村落日常生活,包括亲邻关系、家族关系以及周边的村际关系等,对于民间传统习俗的传承、现代乡村文化的重塑,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