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12 08:55:00 来源: 我要评论
今年以来,昌乐县按照文化名市建设的任务要求,以文化服务体制创新为发力点,以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加强职能转变,优化服务效能,激发公共服务领域活力,同时,紧紧围绕送戏下乡这一文化惠民举措,提高群众参与度,激发活跃农村文化的内生动力,实现由“送文化”到“种文化”,由“文化下乡”到“文化在乡”的转变,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文化生活。
广泛征集,推进传统文化发展。今年以来,该县积极部署开展了“四个传统”征集活动,大力推进全县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努力让优秀传统文化润心育德。组织开展了“我们的传统节日”征文、“寻找身边的传统技艺”“童年的记忆”传统游戏和“传统民间戏曲”的征集四项活动。截至目前,“我们的传统节日”征文已经截止,正在对收到的300余件作品进行筛选和评比,并将陆续对优秀作品编辑出版;“寻找身边的传统技艺”现已征集作品100余件,展览展示工作已着手准备;“童年的记忆”传统游戏征集活动,已经搜集整理了80余项传统游戏,在年底前可完成游戏整理并结集出版;“传统民间戏曲”方面,组织相关专家对“荆山悠腔”“茂腔”两个民间戏曲项目进行了挖掘和认定,下步将加大扶持力度,扩大巡演覆盖面和群众参与度。
送戏下乡,深耕文化惠民服务。紧紧围绕送戏下乡这一文化惠民举措,该县创新方式方法,开辟了传播优秀文化,开辟文化名市建设的新路径。今年在90场送戏下乡演出任务的基础上,该县将场次增加到180场,吸引县、镇、村三级演出团体和队伍五十余支参与。本次送戏下乡活动改变了以往送戏给群众看的简单做法,变“送文化”为“种文化”,且呈现出四大特点,即提高县级演出团体水平、县乡同台演出互动交流、扶持基层新增演出力量、同步开展文化扶贫。今年还开展了“精彩瞬间快闪秀”活动,改变了以往“搭台子唱戏”的传统模式,邀请当地文艺爱好者即兴展演,演出了新意,更贴近大众的快节奏生活,让更多人参与到文艺表演中来。
激发活力,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创新管理服务模式,广泛招募文化志愿者200余名,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加入到社会化文化服务的行列中来;创新演艺模式,吸引县、镇、村三级演出团体和队伍五十余支共同参与“送戏下乡”;开展了“分享阅读·共享快乐”图书漂流、农家书屋“十大热心书友”评选等创新举措,群众可以通过共享书籍、大众点评书籍、“你选书,我买单”的方式参与阅读,使群众图书阅读量有了显著的提高。“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月”和“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该县举办了“昌乐首届民俗艺术节暨非遗成果展演”和“美丽非遗赶大集”活动。组织全县二十余个门类的非遗项目参加展示展演,让传承人自主推介产品,同时穿插文艺演出,既宣传了非遗项目,又打造了当地旅游亮点,探索了非遗传承保护和旅游相结合新思路。
创新举措,消除审批“慢作为”。文化行政审批程序复杂一直以来困扰着工作人员和办事群众,一套流程走下来大约需10个工作日,部分群众可能因漏项、错项等原因,几次都不能办结。针对这类问题,昌乐县文广新局积极创新工作举措,先是以办理网络经营许可证作为试点,实行市场审批“倒插门”,就是在充分利用电话咨询、网络交流等手段,实现信息有效沟通的基础上,变群众到窗口办理为业务人员预约上门服务,让群众少跑腿甚至不跑腿就能把事办结。一经推出,即受到了群众欢迎。通过先行先试和总结提升,继而对KTV、书店等审批事项,也逐项推行了“倒插门”方式服务的方案,坚持把服务做到极致。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