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03 09:07:00 来源:潍坊晚报 我要评论
41名逝者魂归大海 家人撒鲜花相送
我市首次举办集体海葬活动,今后每年将举办一至两次
“千顷碧波,伟哉大海;万里浩瀚,壮哉大海;逝者驾鹤,与海同在;海在魂在,千秋万代……”11月2日,我市首次集体海葬活动在青岛八大峡海域举行。哀乐低回,41名逝者的骨灰在花瓣的簇拥下“入海为安”。海浪翻涌,带走了逝者的骨灰,而亲人的思念长存。如今,海葬作为文明节俭、自然环保、节约土地的新式葬法,受到越来越多市民的支持。据悉,本次海葬活动由政府买单,今后我市每年将举办一至两次海葬。
家属赴青岛参加集体海葬活动
11月2日凌晨5时许,风有些凉,76名参加海葬活动的家属早早来到了集合地点等着。11月1日,灵山仙庄已提前将41名逝者的骨灰送到了青岛市殡管所,为这场集体海葬做好了准备。
5时30分,家属分乘两辆大巴车赶赴青岛,他们的心情都有些沉重,靠在座椅里沉默无语。太阳渐渐升起,阳光洒进车窗,清晨的阳光照在家属们身上,驱散了压抑的氛围,大家开始互相交谈,等待着让亲人魂归大海的一刻。
上午9时许,大巴车驶入青岛市殡管所。由潍坊市民政局、潍坊市财政局、潍坊市文明办主办,潍坊市灵山仙庄管理处、青岛市殡葬管理所承办的“入海为尊,向海而生”,2017年潍坊市首届海葬公祭仪式在这里举行。家属们首先到指定位置,将亲人的骨灰盒领取出来。记者了解到,这些骨灰盒全部都是可降解容器,海葬开始后,这些骨灰盒将被直接沉入大海。
“一路走好,心安神泰;无须牵挂,不必伤怀;真义永恒,真心永在;大海做证,绵绵长爱。长歌当哭,九天同悲;永志心间,情寄沧海……”公祭仪式上,主持人深情宣读了催人泪下的海葬祭文,家属们集体举行了默哀礼,并向逝者献上鲜花后,赶往指定海域为亲人进行海葬。
骨灰盒都是由可降解陶泥制成
9时30分许,家属们在工作人员带领下,来到青岛八大峡外滩码头。76名家属或捧着骨灰盒,或捧上一束菊花,缓步走上停泊在岸边的轮船。
海风拂过家属们的脸庞,他们或垂泪、或发呆、或沉思。有的逝者家属将亲人骨灰安放在座位一旁的平稳处,有的则一路将骨灰盒捧在手中。
在海上行驶了差不多二十分钟,两艘载着逝者家属的白色的轮船慢慢减速,行驶到指定的八大峡海域时,怀抱着亲人骨灰盒的逝者家属个个神色凝重,有的眼睛红肿正偷偷擦拭眼泪,有的戴上墨镜掩盖满脸哀思,有的抱着骨灰盒默不作声,只剩下轮船马达和海浪的声音在回荡。
随着骨灰入海仪式的正式开始,一股悲恸的气氛也在甲板上弥漫开来,亲属们强忍住心中的悲痛,用白色丝带系住可降解骨灰盒,再捧上一捧菊花敬献在骨灰盒上,在甲板上默默哀悼一阵,然后抓起菊花花瓣,轻轻撒下,花瓣纷纷扬扬飘向大海,与已故亲人做最后的道别。
很快,41名逝者骨灰在鲜花和亲人的祝福声中缓缓放入大海,在海面漂浮一阵子之后缓缓下沉,海浪簇拥着骨灰盒和花瓣漂向远方。目送亲人的骨灰进入大海的怀抱,泪水再一次从家属们微肿的双眼中夺眶而出,为了不让自己哭出声音,有的闭着眼睛,紧咬下唇,有的与旁边的亲人紧紧拥抱,缓解哀思。
据工作人员介绍,这些骨灰盒都是由可降解的陶泥制成,遇水以后过上几分钟就可以慢慢融化,寓意着逝者长眠大海,永远安息。另外,骨灰都是经过高温焚烧的,无毒无害,海水会将骨灰送入到深海当中,骨灰会随之净化在海水里。
为参加海葬的逝者家属购买意外伤害保险
记者了解到,当天有41名逝者进行海葬,共有76名逝者家属参加了这次海葬活动。这是我市首次组织大规模的海葬活动。
从2017年下半年起,市民政局等部门面向全市居民组织开展海葬服务活动。集体海葬是指参加民政部门组织的海葬服务活动,由市级民政部门统一组织实施,参加集体海葬活动的基本费用由政府买单,活动委托青岛市殡葬管理所实施。海葬服务中逝者亲属食宿费自理,活动实施过程中按规定组织程序发生的相关费用由市财政承担。海葬服务内容包括受理报名、骨灰暂存、骨灰运输、人员来往交通、委托青岛海葬机构进行海葬活动、协助亲属办理海葬手续以及协助亲属安排住宿等。
为确保参加此次集体海葬活动的人员人身安全,市民政局做了大量工作,还为参加活动的逝者家属购买了意外伤害保险。
下步将出台详细政策落实海葬活动常态化
“绿色殡葬方式节约又环保,是今后的殡葬趋势。”市民政局社会事务科相关负责人沈涛云说,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行少占地或不占地的殡葬形式。传统墓葬造成土地资源浪费,使得子孙后代生存空间越来越小,而海葬可以避免逝者和生者争地,不过并非每个家庭都能接受海葬。
面对日益短缺的土地资源,我市相关部门试图通过建设骨灰存放塔、壁葬等多种途径,以减少公墓用地,实行骨灰撒海是又一次重大改革。骨灰入海同样是回归大自然,也是“入土为安”,并不违背传统丧葬理念。
沈涛云说,全面推进骨灰海葬工作意义深远。不但可以节约土地资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而且也支持了殡葬改革,还可以减轻家庭经济负担。
“本次海葬活动得益于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和市文明办的大力支持,各县市区殡葬工作人员也都积极参与。这是我市一次成功的尝试,为海葬活动常态化开展积累了重要经验。下一步将会出台详细的政策落实海葬活动常态化。”沈涛云说,近年来,我市殡葬改革一直走在全省前列,海葬、壁葬等绿色殡葬方式正得到越来越多市民的认同。今后每年我市将开展1-2次海葬活动。
心声
终于有机会满足丈夫的遗愿
对于60岁的杨启芬来说,当天是特殊的一天,她实现了丈夫三年前的遗愿。
清晨3时50分,家住经济区的杨启芬就起床了,她捧出丈夫的遗照,一遍遍端详,一遍遍擦拭。就要和女儿女婿一同前往青岛,将丈夫的骨灰撒入大海,想想她还是有点不舍。“可这是他的遗愿。”杨启芬说,丈夫于子华三年前去世,临终前一遍遍嘱咐妻女:“不要买墓地,不要留着我的骨灰,骨灰撒到大海,我们要给子孙多留土地。”
对于丈夫的遗愿,杨启芬表示理解,并四处打听海葬的事情。遗憾的是,三年前我市并没有指定海葬的海域。直到今年9月,她在《潍坊晚报》上看到市民政局举办海葬的消息,才让她有机会满足丈夫的遗愿。
当在海风中将伴着花瓣的骨灰盒沉入大海,杨启芬终于控制不住情绪,失声痛哭:“老头子,你的心愿我给你完成了!等我去了,我也选择海葬来陪你。明年我们会买鲜花过来看你。”
百岁老人生前的愿望实现了
奎文区62岁的裴女士此次来为外公外婆海葬。她的外婆于1992年去世,当时,知道海葬的人都很少,但百岁的外婆却对家人说,死后有机会她想进行海葬。
“当时我外婆说,死后也要到大海,像周总理那样。”裴女士说,她的外公外婆都是老师,比较开明,一直提倡厚养薄葬。但当时由于条件所限,并没有完成外婆的遗愿。今年,在晚报上看到有关我市首次举行海葬的消息后,他决定让外公外婆的骨灰海葬。
“我的侄女比较开明,她不仅同意了将我外公外婆海葬,还决定带我表哥,也就是她父亲的骨灰一起参加本次集体海葬。”裴女士表示,很多人对这次活动抱着观望的心态。将先人骨灰海葬,有不少人因传统思想观念问题,始终接受不了。但她认为,如果多举办几次,并加大宣传力度,一定会有更多的人接受这种绿色殡葬方式。“其实海葬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我们参加首次活动,就当给大家做个榜样吧。”裴女士说。
让父母和老伴一起魂归大海
家住奎文区的安先生听说了此次海葬活动,第一时间报了名。他要让去世的父母还有老伴,一起魂归大海。
安先生告诉记者,他的父母去世都快40年了,老伴也于2013年去世。在他的心里,人活着的时候最重要,死后自然是要回归尘土,如果能够魂归大海,反而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
安先生说,他的老伴生前患有半身不遂,在床上足足躺了15年,他一直在妻子病床前守候着,把妻子照顾得妥妥当当。孩子们对躺在病床上的母亲也同样很有耐心,照顾得非常好。老伴很欣慰,临终时叮嘱,希望能够简简单单地离开。
从报纸上得知海葬的消息,安先生就想带着父母和老伴的骨灰参加这次活动。“以前都讲究入土为安,但现在时代不同了,我觉得大家的思想观念也要转变一下。”安先生说,现在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海葬可以节约资源,应该支持。
以后他们想儿子了就去看海
在参加集体海葬的人群中,一对中年夫妇格外引人注目,他们没有和周围的逝者家属聊天,而是在甲板上静静地站着。“他们的儿子不幸去世了,走的时候才3岁。”灵山仙庄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40岁的曲先生与妻子代女士是为他们挚爱的儿子小锦海葬。
海葬仪式开始后,代女士伸出手,仿佛在抚摸一个孩子,曲先生强忍悲痛,一手揽着痛苦的妻子,一边看着花瓣漂去的方向,眼泪顺着脸颊不停地流淌。
曲先生说,8年前他们的儿子因意外去世,年仅3岁,很喜欢大海。自己和妻子是从事旅游行业的,曾答应儿子等他再长大点,就带他去看海,没想到这个承诺却再也无法实现。
看到海葬活动的消息后,他们萌发了将儿子海葬的念头。“海洋是小锦喜欢的地方,而且他在海里,也能无忧无虑地探索未知的世界。我们海葬的决定,一定会让儿子感到开心。”代女士说,“我知道孩子再也回不来了,但我希望能有个方式让我们随时悼念他。以后我们想儿子了就去看海。”
让大海替他永远陪伴着父母
来自潍城区的魏先生的父母都于今年去世,其母亲去世于今年3月份,父亲则去世于今年7月份。魏先生告诉记者,两位老人去世前都已是八十多岁高龄,感情一直非常好,没想到短短几个月的时间相继去世,给子女留下了无尽的悲痛。
得知我市组织此次海葬活动时,魏先生想报名。他把这个想法和自己的姐妹以及子女进行了沟通,得到了一致赞同。尽管海葬和传统观念中的丧葬观不太一致,但魏先生却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殡葬方式。人去世了,回归大自然其实是一种更好的选择。而选择海葬,不但文明节俭,而且还解决了骨灰入土占用土地的问题。
“父亲、母亲为我们这些子女辛勤操劳了一辈子,如今他们去世了,我觉得让他们魂归大海,从此海阔天空,潇洒自在其实非常好,就让大海替我们这些子女,永远地陪伴着我们的父母吧。”魏先生对记者说。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