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板变成艺术品 赋予铜器生命力和文化气息

2017-05-22 08:42:00    作者:隋炜凤   来源:潍坊晚报  我要评论

关键词: 铜器 潘洪举 文化气息 文化蕴涵 艺术品
[提要]提起铜匠,印象中是走街串巷或是支个铺子,“叮叮”锤铜制作器皿的手艺人。潘洪举表示,锤打的过程也是他内心活动的过程,手工敲打的印记、大大小小的捶点,每一锤都是一次与铜器的对话。

  敲敲打打铜板变成艺术品

  提起铜匠,印象中是走街串巷或是支个铺子,“叮叮”锤铜制作器皿的手艺人。5月20日,记者在奎文区见到了捶打铜器的潘洪举。他自学研究了这门手艺,将一张张硬邦邦的铜板敲打成了漂亮的杯托、果盘等。

  参加茶器展,爱上锤铜作品

  在位于东风东街与潍州路交叉口附近的一家瓷器店,记者见到了潘洪举,板寸头、黑框眼镜,休闲运动T恤,跟传统印象中孔武有力的锤铜匠大相径庭。潘洪举将坚硬的铜片一锤锤敲打成了绕指柔,将锤铜做成了一门艺术。锤铜就像锔艺一样,在旧时代主要服务百姓的日常生活,铜匠在“九佬十八匠”里占有一席,人们印象中的铜匠是,支个简陋的铺子,多是为乡民打制居家过日子的小器皿,且以修修补补为主。随着时代的变化,找铜匠打锅制壶的少了,锤铜变成了一种稀缺的手艺。

  潘洪举从小就喜欢自己动手,对街头的铜匠、银匠充满了好奇。“小时候将家人用的锯做成剑,将镰刀头拆下来做成小刀。”潘洪举告诉记者,在玩具匮乏的年代,这些自制的玩具伴他度过了童年。后来,潘洪举从事茶艺、陶艺,在参加一次茶器展时,看到了久违的锤铜作品,日本涧水、茶盘、杯托都让他爱不释手。回到家,他开始自己琢磨研究,看书、上网查阅资料学习,淘寻各种锤铜工具,在锤锤打打的探索中,自己做起了铜匠。

  不需要图纸,尺寸全在脑中

  在潘洪举的工作室,锤子、剪刀、衬板铜片堆满了室内一隅,记者发现,单单是锤子大大小小的就多达30多把,这些都是他从日本和旧货市场淘来的。锤铜是将铜板加热后,手工捶打成型,锤打出表面凹凸的肌理和高温淬火留下的自然色泽。铜板不同的位置根据造型需要,用不同大小的锤子捶打。潘洪举说,他就在叮叮当当的敲打中,逐渐找到了感觉。锤铜一般不需要图纸,器物的尺寸全在脑中。如今,他自己制作了杯托、帛、茶盘、日本水涧等作品。

  在潘洪举的铜器上有些刻着字,有些捶打出花纹,还有些上面作了画。“锤铜是一项艺术综合体,融合锤铜工艺还有绘画、书法等艺术。”潘洪举说,锤铜有装饰、修补的功能,有朋友需要帮忙,也会帮忙做一些修修补补。一把断裂的红木椅,根据椅子的特点设计铜板花纹,卯起来固定住,椅子就有了实用和美观的双重价值;一把缺失把手的紫砂壶,在他的锤锤打打中,壶与把手浑然天成。

  赋予铜器生命力和文化气息

  除了做器皿,潘洪举还做了家具上的铜包角、活页,给生活细节增加一点韵味。潘洪举锤打出的铜器既呈现出一种古朴美,也有一种匠气。潘洪举说,对他来说,锤铜完全是一种爱好,他不做定制,也不批量生产,完全凭自己的心情。他的铜器没有重复,每一件都反映了自己当时的心境。

  潘洪举表示,锤打的过程也是他内心活动的过程,手工敲打的印记、大大小小的捶点,每一锤都是一次与铜器的对话。“一块普普通通的铜板,在自己的捶打下,按照自己所想落实到了实处,最终这个铜器有了生命和温度。”潘洪举告诉记者,捶打的过程中需要集中注意力,这是一个心无旁骛、紧迫又喜悦的过程。

  如今,机械自动化下的铜器作品越来越没有了文化蕴涵,潘洪举希望自己还能坚守住手工捶打的技艺,使铜器作品充满生命力和文化气息。

  向本网爆料,请拨打热线电话:0536-8797878,或登录潍坊大众网官方微博(@潍坊大众网)、潍坊大众网官方微信(微信号:weifangdzw)。
初审编辑:沈广安
责任编辑:焦雪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