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18 11:47:00 来源:潍坊晚报 我要评论
孟家峪村将石碑挪到距原址约300米的地方
2006年6月30日至7月5日,潍坊晚报组织了潍坊市志愿者徒步考察白浪河的活动,并在昌乐县鄌郚镇孟家峪村东北侧的打鼓山上立下了“白浪河之源”石碑。近年来,因受干旱影响,白浪河源头出现干枯,孟家峪村将石碑挪到了距离原来位置约300米有水的地方。6月17日,记者采访了解到,为不给参观者造成误导,该村负责人同意将石碑挪回原址。
反映
白浪河源头不见当年立的碑
近日,多名市民向记者反映,他们到白浪河源头参观时,发现“白浪河之源”石碑不在原址了。家住奎文区苇湾小区的刘女士告诉记者,当年她也参加了那次活动,并目睹了“白浪河之源”石碑竖立过程。可是,最近她和家人再次来到白浪河源头处,发现当初所立石碑不见了,只剩下一个大土坑。
“当初经过专家考察,才最终在昌乐县鄌郚镇孟家峪村东北侧的打鼓山上确立了白浪河源头,并立此石碑。”刘女士说,白浪河是潍坊的母亲河,当年他们沿白浪河岸边探寻到了源头并立碑,是希望让更多的人找到母亲河的起源。
我市文史学者丁永恩近期为写一期关于白浪河的稿件,到白浪河源头进行探访,同样发现石碑不见了。丁永恩说,出于对母亲河的尊敬,已经立好的石碑不能随意挪动位置。
探访
石碑三年前被挪到现在位置
6月17日上午,记者来到孟家峪这个偏远的小山村。白浪河源头位于该村附近的打鼓山上,这座山是死火山的遗物,貌不惊人,海拔仅379米,只能算是丘陵,它宛如一道绿色的屏风,把孟家峪村从东、西、北环围于怀。
在村民的指引下,记者来到村东北侧200米的位置,这里有一条土沟,深约6米,宽约8米,大部分已经干涸,被村民栽种上了小树和庄稼。在这条土沟北侧还有一个小水湾,里面的水基本处于静止状态。
“以前土沟里水很多,现在只剩下了这么一点了。水从山上流淌下来后,汇集到村东南侧的一个小水库里,然后再向南、向东、向北一直流淌入海。”村民王庆祥对记者说。
在这潭水湾的上方,记者见到了这块“白浪河之源”石碑,背面刻有“潍坊市民走进‘母亲河’,徒步考察活动起始点”字样,同时还有潍坊晚报等单位的落款。多名村民告诉记者,2006年立碑的地方距离此处约有300米,位置还更高一些。2013年的时候,村里将石碑挪到了现在的位置。
当年立碑之处已经杂草丛生
打鼓山上的碎石较多,经过常年的流水冲击,山坡上出现了多条沟壑。在村民王庆祥和王占福的引领下,记者沿着其中一条沟壑,从石碑矗立的地方向北寻找当年的立碑之处。
现在沟壑已经干枯,在较宽的位置,还有村民用石块垒砌而成的矮小水坝,防止从山上流下来的水进入农田。“以前雨水多的时候,沟壑里都会流水,一直流进村东侧的土沟里,然后沿着白浪河河道进入大海。”王庆祥指着沟壑说,严格意义上说,这都是白浪河的河道。
大约走了300米,记者见到了当年竖立“白浪河之源”石碑的位置,此处依然保留着一个深约20厘米的土沟,不过已经杂草丛生。在这里,沟壑延伸到了最高处。
“打鼓山上有三条较大的沟壑,立碑的地方是最西侧的一条。在村东南侧水库附近,三条沟壑都并入白浪河河道。”王占福告诉记者,从立碑的地方再往上十几米,基本到了打鼓山的最高处。
回应
会把碑挪回原址
孟家峪村有千百年的历史,打鼓山风景秀丽,具有九顶连环之势,它作为白浪河源头所在之地,为人们所熟知。每到周末、节假日,都会有一些市民来到打鼓山,参观白浪河源头。“白浪河之源”石碑所在处,给参观者寻找白浪河源头起到了导向作用。
对于石碑被挪动位置,很多市民表示不理解,容易给参观者造成误导。家住潍城区双合小区的马女士一家,在端午节假期里,前往白浪河源头参观。“刚开始我们来到‘白浪河之源’石碑处,认为这里就是白浪河的源头。一家人拍完照片后,有村民告诉我们,其实白浪河的源头在更高的位置。”马女士说,他们又沿着山坡往上爬了一段距离,才找到了源头所在地,不过已经没有水了,“长期以来,人们已经普遍认同了白浪河源头的位置,不能随意改变。”
对此,孟家峪村党支部书记王世喜表示,这几年降水少,白浪河源头处已经干枯,打鼓山上几乎不冒泉水了。一些市民来到白浪河源头后,发现没有水,感到很失望,总会产生白浪河源头怎么会没有水的疑问。为此,他们把石碑往打鼓山下方挪了挪,挪到有水的地方。“下一步,我们会把石碑挪回原址。”王世喜说。
◎讲述
原来泉水流不停,如今泉眼被埋土里
记者了解到,2006年,村里的老人王世敬参加了“白浪河之源”石碑揭幕仪式。虽然事情过去了十年,但今年80岁的王世敬对于立碑场景依然记忆犹新。
“我们村是白浪河的发源地,这是全村人的骄傲。当年志愿者来给白浪河源头立碑,很多人都赶上山来,见证这一刻。”王世敬告诉记者,他经常到打鼓山上放羊,经过石碑处时,就坐在旁边休息一下。
王世敬说,降水多的时候,打鼓山上的沟壑都会有水流下去,一直流进白浪河河道。不仅如此,在打鼓山山崖处和半山坡上,有很多泉水冒出,并流进沟壑里,最终也汇集到了白浪河里。“在我印象中,每到夏季,冒出的泉水非常多,不少村民还来挑水。”王世敬告诉记者,受干旱影响,现在多数泉眼不冒水了。
在距离当年立碑处不足100米的山崖下,曾经分布着一排泉眼,如今已经被埋在了土里。“多年前,为了防止这里的泉眼被土埋,村原支书在泉眼附近设置上一个水管,水管另一头连接着一口水井,如今已经干枯。”王占福告诉记者,泉水流到水井里后,最终渗到了地势较低的白浪河里。
当年参加立碑的志愿者丁女士告诉记者,他们参加完立碑揭幕后,一起走到山脚下,看到一眼水井,水深一米左右。“这是白浪河源头之水,我们从井里提上一桶水,尝一口,甘甜,滋润。”丁女士说,如今干旱,泉水没了,大家一定要节约用水。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