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19 09:16:00 来源:潍坊晚报 我要评论
83岁老太一天还能做两双鞋
青州杨秀英做手工活70多年,针织品看看样品就能做出一样的
“这些是背包,这些是用来装手机的包,还有各式各样的鞋子、帽子,不论什么样式,只要给我看看,我就能照着织出来。”对青州市弥河镇北市庄村83岁的杨秀英来说,手工活已经成了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0月18日,杨秀英说:“哪一天不织点什么,浑身都难受,就感觉心里空落落的。”
九岁就学会织毛衣,慢慢上了瘾
18日上午,记者来到青州市弥河镇北市庄村杨秀英家中时,杨秀英正坐在沙发上织毛衣。虽然今年已经83岁,但看上去也就六七十岁的样子,不仅没有戴老花镜,而且双手特别灵敏。她抬头跟记者打着招呼,手中的活却没停。
“您不用照着样子就织得这么娴熟啊。”杨秀英听了记者的话笑着说,她学习织毛衣已经70多年了,现在看着电视就能织,跟玩儿似的,既不觉得枯燥也不觉得累。
“我们那个年代家里孩子多,一家七八个孩子都算是少的。我父母生了十多个孩子,我是9岁时被送到孤儿院的。”杨秀英说,她所生活的那个年代生活条件不好,家里兄弟姐妹多,无奈之下,父母将她送到了孤儿院,一直在那里生活到16岁才回家。在孤儿院期间,她学会了织毛衣,并渐渐喜欢上了这个手工活。18岁嫁到了北市庄村。
“在孤儿院时,好多人都跟着学织毛衣,但是有的人后来就放下了没再做。”杨秀英说,她是打心眼儿里喜欢做手工活,并且把它当成一种爱好和乐趣。
结婚之后,杨秀英生了4个孩子,闲暇之余织点毛衣、毛裤、鞋子、帽子之类的,让老伴儿到集上卖,还能补贴家用。
渐渐地,她就对这门手艺上了瘾。
靠看图学习,啥新花样都难不倒
杨秀英虽然性格比较开朗,但是她几乎很少串门或者坐在街头唠家常,只要一有时间她就拿起针和线,陶醉在自己的艺术世界当中。
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钻研,杨秀英会的种类越来越多,花样也越来越多,如今只要你给她个样本,她就能给你织出来个一样的。
杨秀英说,赶集的时候她会特别留意别人卖的针织品里有没有新花样,出去逛商场看到有新款式的针织品,她就认真地多看上几眼记在心里。回到家中,她就凭着记忆织出复制品。
“别的事情我可能记不牢,但是针织品无论什么花样,我看看就记住了。虽然我不识字,但是只要有图我就能照着葫芦画瓢,什么花样都难不倒我。”杨秀英说。
记者看到,杨秀英家的沙发上放着《百姓巧钩鞋》、《珠编工艺极品》、《创新工艺》等几本书,翻开看了看,里面的图样五花八门,看似很复杂。杨秀英则表示,做任何事情都要与时俱进,光凭自己在家想根本跟不上潮流,所以她就要多买书,学习各种各样的新花样,而且每次又学到新样式,看到漂亮好看的新作品,她也很满足。
每天做鞋织帽 不做心里烦躁
老伴去世后,杨秀英就一个人生活。儿女孝顺,生活没负担,完全可以享受天伦之乐。但是,她还是每天做鞋织帽子。“现在体力上也不行了,两年前我一天能做5双鞋,现在一天只能做2双。”杨秀英说,70多年的功底,所有花样对她来说都是信手拈来。
“每天不织上几针就感觉少了点什么,心里特别烦躁,只要拿起针线就感觉整个人好多了。经常有人问我平时都吃什么把身体养得这么好,其实,我感觉跟心情有关系,有自己喜欢的事儿做,心情肯定差不了。”杨秀英说。
很多人来拜师 大集上传手艺
多年来,杨秀英的手工活在周边十里八村出了名,很多人都慕名来学习。后来为了充实生活,她骑着电动三轮车去赶集卖自己织的物品。
“很多人到集上找我学习,有的人还从临朐赶过来,一堆人把我围在中间连个空隙都没有。”杨秀英说,只要是有人愿意学,她就会认真地去教。
坐在她身边的儿子张兴勤说:“我母亲很热心,只要有人来找她,她就会耐心地教,这些年收的徒弟都数不过来了。”
杨秀英说,自己并没有什么其他的爱好,70多年了她这门手艺已经成为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要自己的手还能动她就不会停下来。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