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潍坊支援纺织事业50年 40多位青岛老姐妹再相聚

2015-04-26 11:35:00    作者:刘晓梅   来源:潍坊晚报  我要评论

关键词: 老人 唱歌 苦乐年华 潍坊 泪水
[提要]50年前,她们都是天真烂漫的花季少女,为了支援潍坊的纺织事业,她们从青岛来到潍坊,成为当时潍坊棉纺厂的技术女工。”不少老人对记者说,她们都是来自青岛的纺织女工,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1965年,她们来到潍坊,支援潍坊的纺织事业。

   50年前,她们都是天真烂漫的花季少女,为了支援潍坊的纺织事业,她们从青岛来到潍坊,成为当时潍坊棉纺厂的技术女工。自此之后,她们在潍坊安家立业、结婚生子,由青岛人变身为潍坊人。50年后,她们都变成了六七十岁的老人。4月25日,40多位青岛来潍50年的纺织女工欢聚一堂,怀念曾经洒下汗水的这片土地。

  40多位老人重相聚

  “头发都白了,这么多年不见,真快认不出来了。”“我们得有20多年没见了啊!”4月25日上午,40多位六七十岁的老人相约来到奎文区健康东街与文化路路口附近的一家酒店,重温她们青春时期的苦乐年华。

  “我们来潍坊时大都是十六七岁的小姑娘,这一晃整整50年过去了,我们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了。”不少老人对记者说,她们都是来自青岛的纺织女工,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1965年,她们来到潍坊,支援潍坊的纺织事业。

  “身体还不错吧!我们留下电话,以后能经常聊聊天啊!”老人们聚在一起,互相拥抱、紧紧握手,还有的老人眼里含着泪水……

  过去情景历历在目

  袁爱云、张淑敏、王金霞、杨庆莲等几位老人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我们太激动了,真没想到这么大年纪了还能聚在一起,还能见到曾经同甘共苦的姐妹们。”

  “当时从青岛来了得有几千人,离开家后,我们啥也没想,想的就是能支援潍坊的纺织事业,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就非常值得了。”几位老人对记者说,当时,她们坐火车来到潍坊后,看到的棉纺厂非常荒凉,只有三栋楼房,楼房前是一片荒地。

  “当时工作、生活都很艰苦,静下来时,我们非常想家,想父母,但我们都坚持下来了。”韦秀云老人对记者说,当时,她仅有16岁,非常想家,经常落泪。后来,大家都想了个不想家的办法,那就是唱歌。“我们经常晚上11时后才下班,为了不想家,我们一直唱歌唱到第二天凌晨,唱着唱着大家就都睡着了。”韦秀云老人说起当时的一幕时,眼里含满了泪水。

  来潍工作无怨无悔

  “我们从青岛来的纺织女工大多都在潍坊安家,结婚生子。”韦秀云等几位老人对记者说,现在她们都退休了,虽然大多都居住在潍坊市区,但差不多有20多年没见面了。今年是她们从青岛来潍坊50周年,大家能聚在一起,具有特别的意义。

  “现在的潍坊真的不是50年前的潍坊了,现在我们越来越喜欢这座城市,所以,对于当时我们能从青岛来到潍坊工作,我们真的无怨无悔。”老人们对记者说。

  此次聚会的组织者高秀仙老人格外忙碌,她对记者说,看到大家能聚在一起,她非常高兴。“开始我们只是想小范围地聚一下,但没想到大家都非常积极地参与这次活动,大家都很重视今天的相聚。”高秀仙老人说,她们这群人非常不容易,但她们没有悔恨和遗憾。

  向本网爆料,请拨打热线电话:0536-8797878,或登录潍坊大众网官方微博(@潍坊大众网)、潍坊大众网官方微信(微信号:weifangdzw)。
初审编辑:沈广安
责任编辑:焦雪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