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4-25 15:59:00 来源:潍坊晚报 我要评论
记者探访三个“书香家庭”,听他们讲藏书的故事
每一位藏书者背后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或许是一种生活,或许是一种文化,亦或是为了某一主题或家庭文化的传承。在我市有大量的藏书者,他们家中藏书几千册,甚至上万册。4月24日,记者走进3个“书香家庭”,听他们讲自己与藏书的故事。他们家中,有的地下室成了“后书房”,有的连床底下都被塞得满满的,有人为收集资料,跑到北京国家图书馆复印材料。
武际成
5年来,买书花了七万余元
2013年荣获首届“齐鲁书香之家”称号,2014年成为首届全国“书香之家”,2015年2月被评为“潍坊十大书香家庭”,原潍坊八中校长武际成是一位地地道道的爱书之人,从网上、书店里买书,到旧书市场淘书,凡是有书的地方就有他的足迹。
武际成近年来的购书记录簿上记着:2010年购书76册(套),1577.7元;2011年购书1163册(套),18895元;2012年购书1193册(套),21326元;2013年购书1060册(套),16271.6元;2014年购书921册(套),15560元。从2010年至2014年,他共购买了4000多册、七万多元的书。“我自己家,再加上老家那边,两个地方的存书,总共要有10000多册。”武际成说道。
在武际成家的卧室、起居室里,衣柜、博物架、储物箱,甚至纸箱内都摆满了各种书籍。“我放衣服的地方都被他用来放上书,如今我就只剩下厨房的自由活动空间了。”武际成的老伴开玩笑地说。
仅《红楼梦》,就有10个版本
“四大名著中,仅《红楼梦》我就藏了10多个版本,精装版、典藏版、便携版,只要遇到,我就买下来。”武际成说,新书不断地涌入家里,导致存书的地方越来越紧张,每过一段时间,他就将暂时不看的书搬到地下室。
地下室其实已成了武际成的“后书房”,一个红木沙发和桌子靠墙放置在一边,桌上摆放着几叠书,书柜内、地上也全都堆满了书籍。
武际成的书还依据作者、年代、题材等分了小类,每本书都写着购书日期,精心地存起来。每天晚上9时至10时,是他固定的读书时间。
武际成不仅自己爱藏书、看书,他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身边的人。在家里,儿子自小就受他爱读书的影响,如今儿媳也爱读书,就连老伴的闲暇时间也是在读书。孙女正读小学二年级,从小就爱读书,现在已经拥有了专属的小书柜,里面陈列着《十万个为什么》、《童话故事》之类的儿童读物,这些书都是武际成精心为她挑选的。
成立读书会,每人都有了著作
武际成家中的书绝不是只属于他一个人的,而是所有爱阅读之人的。自2010年开始,武际成组织近20名爱书人士,成立了“潍坊中国传统文化读书会”,每季度举办一次读书交流会,每次开会每人都要交一篇自己写的文章,还要推荐一篇新文章。武际成说,每次交流会,他都会带着好书分享给每一位会员。
武际成说,如今,读书会半数以上的人都有了自己的个人著作,而且每个人都深受阅读带来的影响。读书会成立后,武际成同“书友”一起制作出版了《中国历史概要图》。“这张图是我们很长一段时间的研究成果,从中国的历史原点开始,将历朝历代的中国历史全部囊括其中,一直延续到现在。”武际成说,他们制作的《世界历史概要图》也将于5月份正式出版。
杜晓军
每次去北京
宅在图书馆
在杜晓军3000余册藏书里,关于黑陶和史前文化的占了大部分。杜晓军原本是一名公务员,如今退休在家。和大部分中文系毕业的人一样,他自上学起就爱读书,喜欢文学。“文学书都让我处理了,都成箱地卖掉或送人,好多世界文学作品都没有了,现在想想几分钱就卖掉挺可惜的。”杜晓军说,把文学书籍卖掉后,他很快就充实了书柜,甚至连床底下都塞满了书,总共不少于3000册,“书香家庭”当之无愧。
杜晓军的藏书主要是黑陶器、中国传统文化及考古发掘报告等资料。“中国文化文史哲不分家,而且搞黑陶收藏需要很广的知识面,所以我读书其实挺杂的。”杜晓军说。
杜晓军每次到北京,名义上是看望女儿,但大部分时间是在国家图书馆翻阅书籍。“很多书在潍坊都看不到,我现在买书都是让女儿帮我订。”杜晓军说。
杜晓军家有一个书架,放着一摞摞的资料,这是他到国家图书馆复印带回来的,有学报中收藏的内容,年度考古发掘报告等,装订成册。“我这是挑着复印,要是全复印,恐怕我就背不回来了。”杜晓军笑笑说,每次从北京回潍坊,他的行李箱里只有一样东西——复印资料,这些已成为他藏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世纪80年代,社会上掀起收藏热潮,杜晓军也开始赶起潮流,常跟着藏友跑到县市区,收集古货。由于当时月薪不足百元,他只好挑些便宜的陶罐收藏。“原来读书只是知道概念,通过收藏实物,慢慢进入研究探讨阶段。”杜晓军说。
周中堂
藏书初步估计有两万余册
75岁的周中堂是潍坊学院的退休教授,走进他的家,就像走进一个书的世界。书房内,书柜和书架被塞得满满当当,家里只要是有空间的地方,全部塞满了书,仅《二十四史》就占满了一个橱子,初步估计家里有藏书2万余册。
周中堂与其他藏书者一个最大的不同是,每本书都用牛皮纸包了书皮,读完了就打包起来,写上书名等信息,等需要时再打开阅读。“这是我管理书、保护书的一种方式。”周中堂说。
他书柜里的书不是竖排而是横放,书脊向外,外人看到的只是最外一层,其实里面还有一层。“这样摆书放得多。”周中堂指着自己的书柜说,《儒家十三经》、《昭明文选》等他都有两套,一套放在柜子里收藏着,一套用来阅读。
放弃机关工作,只想当教师
从学生时代起,周中堂就有做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的习惯,初中时就买了《红楼梦》。读高中时,每周都从生活费里挤出几元钱买书,大学毕业以后,才慢慢将读过的书积累起来。1967年大学毕业后,周中堂被分配到了遥远的四川,在一个县委机关工作。他整天买书读书,有人问他买这些书干什么,周中堂说:“各人有各人的打算,我现在在县委机关工作,以后在哪里我自己都不知道。”1973年,周中堂调回山东,还是在机关内工作,他四处打听寻找当教师的机会。
1977年春,周中堂终于和一个不想当教师的人调换工作,进了原昌潍师专中文系当教师。因为读了十多年书,有深厚的知识储备,他很快站稳了脚跟。“这些书都派上用场了,直至后来评先进、评职称等,都受益匪浅。”周中堂说,身为古代文学教授,他的书以五四新文学运动以前的书为主,除了做学术用的古籍外,更多的是历史、哲学方面的书。“我就是跟这些书有感情,读其它的书就没有这个味,已经形成一种有感情的状态了。”周中堂说。
每周都要去新华书店两三次
周中堂在学校开设的课程主要是中国古典文学,讲课时思维比较发散,讲课内容丰富,因为他会不自然地就与读过的书联系起来,读书起到了重要作用。
周中堂有一个习惯,每周都要去新华书店二三次。由于去书店非常频繁,书店的工作人员跟他都成了熟人,甚至成了好朋友,每逢有新书到货,都会打电话通知他。周中堂包书用的牛皮纸也基本来自新华书店,书店工作人员知道他爱书,完好的牛皮纸都留给他。
周中堂说,近60年的读书历程让他意识到:藏书越多,对工作、学习、生活、子女教育和作品创作等好处越多,特别是对教师来说,知识不怕多,不怕深,关键在于如何使用,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对大学教师而言,读书越多,学术越精。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