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4-05 10:41:00 来源:潍坊晚报 我要评论
4月4日,峡山生态经济发展区郑公街道后西店村郑公祠,游人在参观。
刘墉、公冶长、公孙弘墓地不为市民所知,保护和开发缺少资金支持
每年清明时节,各大墓地和陵园中总会挤满了前去祭拜的人,或青烟缭绕,或鲜花拥簇,人们以各种方式缅怀先人和英烈。不少在历史的长河中具有突出历史文化地位的名人就葬在潍坊,这些名人墓是潍坊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资源。但相比之下,却很少有人会去祭拜和关注这些名人墓地。
4月3日、4日,记者前往高密、诸城、峡山、潍城等地的部分名人墓,发现不少墓地只剩下孤零零的坟冢无人照看。孤居麦地的刘墉墓,坐落在村庄里的公冶长墓,浮烟山脚下的公孙弘墓……这些历史文化名人,人们耳熟能详,可说起这些名人的墓地,却鲜有人知,它们就这样逐渐淡出人们的脑海,一再被边缘化而备受冷落。这些名人墓作为潍坊地区的一种文化旅游资源,亟需社会各方面合力保护。
探 访
刘墉墓
石垒的围墙已经破损
4月3日上午,记者来到高密市注沟现代经济发展区方市社区白家庄村。村民张志金指着村北麦田中一个用砖石垒起来的院子说,那里就是刘墉墓。远远望去,隐约看到院墙中露出了一个尖尖的土堆。
通往院子的是一段非常狭窄的土路,刚刚下过雨,道路非常泥泞。记者围着院子走了一圈,发现没有门,只留了一个口子。走进院子后,一个大土冢立在眼前,前冢一块黑色花岗岩石碑,这便是刘墉墓。墓碑高约2米,上面镌刻着刘墉生平简介和“清封太子少保、体仁阁大学士谥文清刘墉之墓”等字样,如此简朴的土冢与大名鼎鼎的“刘罗锅”显得很不相称。
墓碑上挂着两朵纸扎的红花,坟冢上也摆放着一堆纸扎的白花,还有一副用石块压着的挽联,显示曾有人前来祭拜过。尽管如此,依旧难掩刘墉墓的荒凉,记者绕冢一周看到,坟冢直径约10米,四周用石块垒起了一圈矮墙,但已经破损严重。坟冢周围长满了杂草,显示已经长时间没人打理。在院墙外,还有一个臭水湾,里面的水已经变黑,散发着阵阵恶臭。
村民王玉花说,这个墓地无人照看,经常有孩子跑到墓地里玩,将坟冢周围的矮墙毁坏。以前坟冢周围曾种植了一圈树,后来因为无人打理全枯死,有关部门新种的矮松,长得也不好。
“刘氏家族数代为官,当时在白家庄村南侧有专门的陵园,刘墉父母的墓也在其中,但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彻底毁坏。”方市社区党委书记李培贤说,2000年,政府重修了刘墉墓,立上了现在这块墓碑。但除了刘家后代,很少有人来拜谒。
共冶长墓
荒凉简陋少有人问津
当车缓缓驶过诸城市贾悦镇先进村北侧的小路时,记者远远便看到了公冶长墓的顶部,随着距离越来越近,墓的全景也渐入眼帘。一座牌坊、一块墓碑、一座坟冢和周围还未长出绿叶的树林,这就是公冶长墓的全部。
牌坊在公冶长墓的最前侧,上面没有刻字。穿过牌坊,是块黑色的墓碑,碑首刻有蛟龙,上面刻着“春秋”二字,碑中间刻有“始祖先贤高密侯公冶子长暨配圣门孔孺人之墓”二十个大字。“孔孺人”指孔子的女儿,说明这是公冶长夫妻的合葬墓。墓碑后面的坟冢高约3米,直径约10米。一同前来祭拜的公冶长第七十七代世孙公冶繁友告诉记者,正如碑上所刻,这座碑和前面的牌坊立于2006年,由公冶长的后人出资建设,碑后刻有出资人的姓名。
公冶繁友说,历史上各朝代都十分重视对公冶长墓的保护,到民国初期,这里还存有三间祠堂,内塑公冶长彩像,四壁挂有历代圣哲文士的诗画文联。到上世纪40年代,公冶长墓遭受了毁灭性破坏。“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后人才部分恢复了墓地原貌,但祠堂已不复存在了。”公冶繁友说。
作为公冶长的后代,公冶繁友跟村里其他的公冶长后人自觉担起了“守墓人”的角色。每到清明节的时候,村里公冶家族的人都会一起来到墓前祭拜。
这些年,前来考察公冶长墓的专家和学者不少,不过前来参观的游客却不多。公冶长作为一位极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名人,他的墓地却受到如此的冷落,每每念及这些,公冶繁友的心里总会有些难受。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