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6-11 09:29:00 来源:潍坊新闻网 我要评论
薛增义推着三轮车准备到大集上卖苇笠。
诸城市舜王街道小潘庄村曾是远近闻名的“苇笠村”,几十年前,全村老少都会编苇笠。随着时代的发展,年轻人嫌编苇笠又累又不赚钱,都不愿意学,编苇笠的行当逐渐走向没落。6月4日,记者在“苇笠村”见到了今年79岁的村民薛增义,他是如今村里为数不多的会编苇笠的手艺人,从16岁学编苇笠开始,63年来从没放下过。但随着市场需求逐渐萎缩,他只能把这门手艺当成解闷的乐趣了。
远近闻名“苇笠村”,曾经家家编苇笠
6月4日,记者来到诸城市舜王街道小潘庄村,这里曾是远近闻名的“苇笠村”,家家户户都会编织苇席、苇笠,并且以此为副业,把村里的经济搞得红红火火。
在小潘庄村北头,正在晒粮食的村民张得兰告诉记者,那时候,村里的老少基本上都会编苇笠、编席子,现在会这些老手艺的老人不多了,也就剩一两个了,其中薛增义编了苇笠偶尔还会到集上卖,83岁的张崇善老人已经不怎么编了。
“这是我们村祖辈传下来的手艺,听说最早是从清朝乾隆年间开始的,已经有200年的历史了。”张得兰说,他们村边以前盛产苇子,这可能是成为“苇笠村”的原因,但到底是谁发明的这门手艺,怎么流传开的,谁都不清楚。
年轻人嫌累不赚钱,很少有人愿意干
当天上午9时许,记者来到薛增义家,他一边跟记者聊着,一边忙着手里的活。只见他坐在一只小凳子上,前面放着一张面板,先把一些苇子纵横交错编成平面,然后用工具将编好的苇子一条一条密密地砸实。
薛增义一边编一边用尺子量,编到合适的位置,在底下放上木质的圆锥形“苇笠顶子”,然后继续编,编到“苇笠顶子”底部时,套上“苇笠圈子”固定住,开始编苇笠的边沿。他不时地用尺子量着,将边沿剪成六角形,一顶苇笠的大致雏形就编好了。为了美观和实用,编好的苇笠还要包上边。
“完整地编完一顶苇笠,大约需要三个小时,累得够呛不说,还挣不到什么钱。”薛增义说,现在的年轻人嫌编苇笠累而且不赚钱,没有几个人愿意干。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