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8-19 09:32:00 作者: 来源:大众网潍坊频道 我要评论
杨明先在给铜镜打光。
杨师傅制作的铜镜古色古香,既实用又有收藏价值。
大众网潍坊8月19日讯 据潍坊晚报消息,铜镜在中国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铜镜不仅是照容、整衣冠的工具,还是“万物之镜”。透光铜镜最早出现在汉代,由于它具有神奇的透光功能,因此被人们称为“魔镜”。8月6日,记者采访了解到,今年71岁的寿光市民杨明先,早年在羊口镇渔船修造厂工作,练就一手熟练的模具制造技术,退休后,便利用自己的技术,研究学习制作仿古铜镜并获成功。他的仿制技术被称作“羊口铜镜制作工艺”,2009年,“羊口铜镜的制作工艺”被列入寿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制作铜镜的工具大大小小80多种摆满屋
当天上午10时许,记者来到位于寿光市迎宾路与公园街交叉路口附近的一个小区,在一户居民楼内,记者见到了71岁的杨明先。走进杨明先老人的家中,原本的客厅被他改造成了工作室。在工作室的屋正中间摆放着一个长条木头板凳,板凳上放着台钳、研磨板,杨明先拿着一个青铜镜正在打磨。“这是我的加工台,所有的铜镜都是在这个加工台上做出来的。”杨明先向记者介绍。
在杨明先工作室的西墙上,挂着各种各样制作铜镜的工具,有好些工具多数人都叫不上名字。记者看到,西墙上挂着两根圆规,一根是铁质的,一根是木质的。“这些圆规是用来画圆的,这根木头圆规是我自己做的。”杨明先介绍说。在圆规南侧的墙角上挂着一根钢丝锯、一根拉钻。杨明先说,钢丝锯是用来磨薄铁的,拉钻是用来钻铜镜上的小孔的。桌子上还摆放着一些铜镜的模型,一个黑色的铁盒里装着各种雕花的刻刀、螺丝刀、铅笔等工具。记者还看到,桌子上还摆放着研磨铜镜的各种药水。
“我这里制作铜镜的工具比较全,大大小小的大约有80多种。”杨明先说。在西墙的书架上摆放着杨明先自己做的老寿星泥塑以及各种毛坯、成品铜镜等。书柜里还摆放着《中国画》、《白描画谱》、《古镜》、《青铜古器》、《古玩收藏鉴赏》等各种与铜镜有关的书籍。
在工作室的东墙边也摆放着一个大书架,书架上放着“神”图案的大铜镜。另外,还摆放着几个历史人物铜镜,如寿光仓颉、贾思勰等,以及镶着八卦纹的青铜镜和“寿”字铜镜。“这些铜镜,有的是当镜子用的铜镜,也有的是透光铜镜。”杨明先拿出一个小型的合金铜镜。记者看到,正面是镜子,反面刻着“寿”字,单从外形看,与普通的铜镜没有什么区别。杨明先将透光铜镜竖起来,镜面朝前,在距离透光铜镜前方约40厘米处,竖着放上一张白纸,当光线照射到镜面时,对面的白纸上竟然清晰地显现出一个“寿”字。“透光铜镜本身就有平安幸福之意,吉祥如意之兆,若再将历史文化与透光铜镜相结合,体现寿光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这样的透光铜镜才真正实现了它的价值。”杨明先说。
在船厂工作几十年练就出模具制造技术
杨明先告诉记者,他16岁时高小毕业,毕业后在小清河入海口“跑海”,每天退潮后在海边上挖花蛤、摸牡蛎,为了挖到更多的海货养家糊口,他经常在凌晨时分去海边“跑海”。“记得我第一次‘跑海’是跟着邻居去的,拿着麻袋和铁桶,提着防风灯,那个时候是大集体时期,我将挖到的海货拿到羊口镇上的自由市场去卖,那个时候跑一晚上海能挣回一家人2天的生活费。”杨明先回忆说。
在跑了3年海后,羊口镇上一些单位招工,19岁的杨明先经公社推荐到羊口镇渔船修造厂上班。在船厂的第一年,杨明先从学徒干起,每天在船上打铁。干了一年后,他又转行干木工,每天在船上扛料、拉大锯,这一做就是15年。“那个时候是做帆船的,需要红松、黄河松、落叶松,这些木头都很沉,那个时候没有机器,全是靠人工一点点扛木头,非常辛苦。”杨明先说,虽然工作很辛苦,但是他对木工很感兴趣,闲暇时间,他就在船上做一些细木工活,做桌椅、刻雕花,这也为他以后做铜镜模型打下了良好的雕刻基础。“如果不是当时做这些工作,恐怕学习制作铜镜会非常困难,花费的时间更长。”
1977年,羊口镇渔船修造厂成立铸造车间专门制作机械模型,也就是船上的螺旋桨,杨明先担任铸造厂的车间主任,一直干到他退休。“当时是用翻砂做机械模型,需要用铁水、铜水浇筑木头,我当时负责采购,经常去青州附近买铜器、铜镜。”杨明先说,当时他就很喜欢铜镜,并开始研究铜镜了。在去采购时,他偷偷用家里的两把废铜锁按比重换回了两面刻着“瑞兽”、“海兽”图案的汉代铜镜并保存起来。
退休后出于兴趣研究制作铜镜大获成功
2002年,60岁的杨明先从羊口镇渔船修造厂退休,为了照顾孩子们,他搬到了寿光城区居住。“我退休后,一些老工友来找我玩,他们都知道我会铸造,也会化铜,说技术不用的话就浪费了,几个老工友提议让我试着研究制作铜镜。”杨明先说,他没退休以前就开始研究铜镜了,在听了老工友们的提议后,他也觉得,如果退休后闲着在家无所事事,那他在羊口渔船修造厂工作44年熟练在手的模具制造技术就浪费了。与其这样,还不如自己试着研究制作铜镜,更何况本身他也很喜欢铜镜,如果他自己能制作出铜镜,这门手艺也可以传承下去。在有了这样的想法后,杨明先便开始研究如何仿制古代铜镜。
为研制古代铜镜,杨明先与工友们一起查找资料,找老专家拜师学艺,并购买了很多有关铜镜、铜器方面的书籍,按书上的方法,杨明先开始摸索着制作铜镜。“我买了炉子、焦炭和化铜的坩埚等,拿出我在船厂上班时收藏的两块铜镜做母模,准备好之后,我就试着做起了铜镜。”杨明先说。
杨明先还说,他第一次做铜镜时做的比较少,需要的铜也少,不值得去市场购买,几个老工友便给他凑了些铜。他在家门口的胡同内生上火炉,把之前买好的铝化开做了两面铜镜的母模,按照书上记载的,他准备好了用来制作铜镜的焦炭和坩埚。因为制作铜镜无法一个人完成,所以他请来了朋友帮忙。“加上多方的研究和工作时的经验,我们第一次制作仿古铜镜成功了,二十多个母模中制作出了十多个铜镜。”杨明先回忆起当时制作铜镜的经历时高兴地说,他把制作出的铜镜都送给了朋友。
潍坊新闻 · 聚焦 · 娱乐 · 社会 · 体育 · 科技 · 军事 |
想爆料?请登录大众网潍坊频道(http://weifang.dzwww.com),拨打新闻热线0536-8797878,或登录潍坊大众网新浪微博(@潍坊大众网)提供新闻线索。 |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