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12 10:56:00 来源:大众网 我要评论
续前
本次“前家长俱乐部”聚会座谈,没有固定的程式,也就没有了什么压力感,因此大家都能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除了前面谈到的一些话题外,还就以下两个话题进行了开诚布公的交流。
话题一:这个校长局里有人。
交流的话题很自然的就切入到家长群体的成长变化上来。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清平的家长群体与两年前已不能同日而语了。从两年前项目刚进驻时的群体性家长的质疑、反对状态到过程中慢慢地风平浪静,再到现在绝大部分家长的大力支持和积极拥护,清平已经走过了滚石上山、举步维艰的改革“高原期”,这都是全体清平人坚定方向、排除万难不动摇的阶段成果。
“这个校长局里有人,搬不动!”一位家长突然这样说。我笑了,这样的话之前也有耳闻。怎么回事呢?一群据说是几个村里有头有脸的人对学校推进家校合育项目心存疑惑,认为学校是在“不务正业”,居然“组团”到教育局反映过学校问题,甚至要罢免我这个校长,但都是无功而返。因此,有人猜疑这个校长局里有人“罩着”。说实话,我局里确实有人!这个项目之所以落沪清平,就是教育局领导高瞻远瞩,抓住了稍纵即逝的机会,把项目争取到高新区后促成的,局长、分管局长及同事们大力支持项目推进,他们是我的强大“后台”。另外,这个校长不仅区局里有人,上面还有更高的人。清平是潍坊市教育局唯一一所家校合育的基地学校,也是全国第一所“亲子共成长教育园区项目”基地学校,市教育也是我这个校长的“后台”。然而,这还不算最强势、最大的“后天”。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出了“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建设”的号召,将家庭教育提升到国家意志层面。之后,中国教育部、妇联又先后牵头下发指导意见和发展规划,这是清平推进家校合育的更大“后台”。有了这样的强大后盾,清平还有什么理由不坚持走下去?好在,我们的付出开始有了回报,得到了全国家庭教育、家校合育主管部门、专业机构和社会的认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各大媒体先后报道了清平家校合育的经验做法,省内外近百个教育考察团走进清平,这不是最好的证明吗?
对清平而言,最大的收获还不仅仅是这些,家长的改变、孩子的成长才是我们最值得大力推崇、引以为豪的。而且,醒转过来的家长已经成为清平教育最重要的支撑,成为我最大的“后台”,这样的“后台”令清平人变得更加无坚不摧!
话题二:创业靠能,守业靠德。
还有个话题值得在这里说道说道,那就是“农二代”的教育问题。清平教育是平民教育,面对的是慢慢富裕起来的新农民后代——“农二代”。适应这类孩子的教育应该如何规划,也是乡村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和挑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中国城市化进程提速,城乡结合部这个随着城市化进程而大面积出现的区域也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相当一部分乡村家庭已经脱贫奔小康,家庭条件也慢慢变得殷实起来,财富也在不断地积聚中。于是,问题来了:对“农二代”而言,未来创业挑战远远小于守业压力,“富不过三代”的魔咒依然不能等闲视之。教育就是要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人,所以要认真思考什么素养对他们最为重要。大家的讨论最终都聚焦在做人教育上,也即时下热词“立德树人”。俗话说“创业容易守业难”,创业靠的是能力与锐气,守业靠的是德性和包容,于是,人性教育、品格养成就成为下一代面对未来所必备的基本素养。然而,这方面的教育不是学校教育单打独斗所能承载的,毕竟家庭和社会才是孩子品格形成的“大本营”。家庭教育责任重大!
一次“前家长俱乐部”座谈会,让离开清平校园一段时间后的家长们又有了新的发现和收获,也在相互碰撞中生成了一些对清平教育有益的思考和建设性意见,这样的沟通与交流才是最接地气、最真实的。
清平人,就是要有这样的生长和智慧!(完)
![]() |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