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11 15:53:00 来源:大众网 我要评论
互联网的江湖,从来就不乏热闹和喧嚣。“互联网+”时代怎样重建学校文化呢?
一所学校,文化既是彰显特色的核心,更是内涵发展的根基。北海学校希望寻求到一种精神,一种超越时空,超越国界,能引领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发展的核心精神,从而走出独具北海特色的发展之路。
在这些想法的指导下,在对学校进行全面的SWOT态势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洞穿浮在教育表面的东西,直指教育的本质。六年的探索与实践,经历了“和”——“和·进”——“和·雅”文化的演变,确立了“和·雅”文化统领全校工作,走“和雅育人”的特色发展之路,融“和”纳“雅”,育“和”孕“雅”,最终推出了“和·雅”特色教育品牌。
基于对学校的思考,我们解读“和雅”为“ 和而不同,各雅其雅”之义。“和”是基础,“雅”是发展的目标。“和”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能力。“雅”是一种气质,也是一种胸襟气度。“和雅”体现了学校同心同德、志存高远、情趣高雅、胸怀宽广、和谐发展的大智慧。“和·雅”文化是北海学校教育追求的永恒的目标和最高的境界。六年来,学校从文化的角度考量学校的发展,通过“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来实现学校的育人功能。初步形成了“四个层次”“八个方面”的校园文化(即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建设在内的“四个层次”和包括“和谐蕴雅的精神文化、洁净优雅的环境文化、科学韵雅的制度文化、丰富博雅的课程文化、心灵静雅的德育文化、家长心雅的安全文化、学生融雅的社团文化、合作高雅的行为文化”的“八个方面”),极大地提升了学校的文化品位,使“和雅育人”这一教育理念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教育部层面也提出了教育信息化的十年规划。“互联网+”第一次纳入国家的顶层设计,意味着教育的信息化时代正式到来,教育进入又一次大变革的时代。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教育正悄悄地发生着量变到质变的革命。互联网不仅打破地理边界、生活边界、学习边界,更重要的是改变着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着师生的成长方式。
我认为“+”就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就是新的技术以及新技术下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与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教学方式的深度融合。
深度融合之后,作为统领全校工作的文化,在“互联网+”的时代,路在何方?身为教育者,要清楚教育变革必须紧跟和顺应时代发展的步伐;身为校长,面对社会巨大的改革浪潮,又该为学校文化的再次重建确定怎样的发展思路呢?
回顾当初,北海的“和雅”文化是应家长和社会的高起点、高期待、高定位的“三高”需求而生,如今家长和社会的起点和期待因时而变着,所以,北海“和雅”文化的发展走向在关注当下的同时注定要着眼于未来的需求。
既要关注当下,又要着眼未来,那么,北海学校的文化重建,就必须给予“和雅”文化以崭新的生命力。对“和雅”的解读既要有对传统的继承,又要有对信息化的理解,还要兼具国际化的需求,它必须是先进的、优秀的。
文化内化是根本,如何跟上“互联网+”时代的发展需要呢?内化依托课程和课堂,没有互联网观念的转变,没有互联网思维下的课程体系建构,没有互联网工具介入的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没有互联网精神支撑的文化重建,再先进的技术都是摆设,甚至就是累赘。我们必须清楚互联网本身并不能改变教育,但它却可以推动教育教学的各项变革。
时代的快速发展为学校文化的重建提供了更好的借鉴,也呈现了任务的艰巨性、紧迫性。
“互联网+”的时代,北海学校重建“和雅”文化路在脚下!(作者系潍坊北海学校校长 汤善香)
![]() |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