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昌乐:鄌郚吉他“弹”出10亿元“耳朵产业”

2025-03-10 12:06:01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焦雪 张跃增

  大众网记者 焦雪 通讯员 张跃增 潍坊报道

  全球每三把电吉他中,就有一把产自这里!

  每天,来自北美、非洲等地的木材,与浙江、广东等地的音乐配件,在这里“风云际会”。在制琴匠人的精雕细琢下,化作一把把奏出美妙音符的电吉他。然后,再漂洋过海,走向世界各地……这里就是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鄌郚镇。

  这里总人口不过8万,却有5000多人从事乐器产业,鄌郚镇年产电吉他200万把、配件500万套,占全国电吉他产量的四成、全球产量的三成,远销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收入超过10亿元。

  让我们走进这个电吉他小镇,了解这里乐器产业的发展脉络,倾听一个产业撑起一座城镇的故事。

  从“土乐器”到“洋乐器”,小镇与“耳”有缘

  “鄌郚”二字皆带有“耳朵”旁,冥冥中注定与美妙声音有不解之缘。

  作为鄌郚乐器的开拓者,鄌郚乐器厂第一任厂长吕凤翔精通音律,国粹京剧、曲艺杂谈、山歌水调,无不涉猎;弃医从商后一直与鄌郚乐器共进退的供销奇才李培臣,同样吹拉弹唱样样通。在那个很多人尚且大字不识的年代,纯凭对音乐的感知和悟性,每一个村庄都有热爱文艺的人,这应该是鄌郚乐器后来能大规模发展的文化基础。

  原材料和市场两头在外,这座昌乐南部的小镇,究竟是如何开辟出了乐器文化产业?

  “追溯起来,鄌郚乐器从1970年萌芽发展,这其中离不开一个关键人物——从青岛下放到鄌郚插队的知青姚文珊。他熟悉小提琴制作工艺,是青年师范专科学院的老师,为乐器产业发展种下了一颗种子,启蒙了当地居民的文化思维。”昌乐县乐器行业协会党总支书记玄海云说。

  1993年底,中韩合资的山东缪斯乐器公司在鄌郚成立。鄌郚乐器的先驱者们走南闯北行程无数。他们曾在去东北选购木材时遭遇深夜入室抢劫,曾在去天津考察时经历唐山大地震,曾在去上海签订购销合同时遭遇客轮火灾……悠长的岁月里,他们凭借对这份产业的坚守与拼搏,从民间的“土乐器”,转行到电子的“洋乐器”,仅用三年时间便荣登山东省乐器产业榜首,为鄌郚乐器产业立下汗马功劳。

  从最初的镇办乐器厂,到后来一大批本土电吉他生产企业蓬勃发展,鄌郚镇的“耳朵产业”做得风生水起!经过50多年发展,今天的鄌郚镇不仅拥有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大量熟练工人,而且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电吉他产业链。

  “进入新时代以来,鄌郚乐器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聚焦电声乐器产业纵向延伸、横向拓展,生产及配套企业达到了108家。”鄌郚镇党委书记张鹏说。

  “吉他的这根弦,连接的是父辈的艰辛创业与我辈的重任在肩。时间在流逝,但是琴弦上凝聚的文化底蕴越来越深沉,鼓舞我们砥砺前进。”谈起鄌郚吉他,李培臣的长子,也是大唐乐器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的李华波满眼都是自豪,“手艺人的努力、政府的支持、市场的需求,我们会有一个美好的前景。”

  从“贴牌”到“品牌”,弹出创新旋律

  曾经,鄌郚的电吉他生产出来以后,大部分都是在国外贴上别人的商标再销售,利润的大头被品牌方赚走了。2020年以前,张建军的乐器厂就是这种情况,利润微薄。

  为改变这种局面,近年来,鄌郚镇鼓励乐器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创建属于自己的品牌,推动产业从“贴牌”向自主品牌提档升级。

  第一批投身“吉他大潮”的鄌郚乐器人纷纷意识到,要想长远发展就要做自己的品牌,自己去销售。如今,张建军已经注册了属于自己的三四个品牌,“现在我们做的都是自己的品牌。”张建军骄傲地告诉记者,新一年开始,他也有自己的规划。“今年想着去几趟国外,和客户见见面,再找一些新的订单。”

  无独有偶,同样在品牌深耕领域,摸爬滚打了20年的山东省雅特乐器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卫国深有感触。雅特乐器作为中国乐器协会电吉他技术研究会主任单位,积极参与《高端电吉他制作》团体标准、《国家电吉他质量标准》等国家级行业标准编写,支持企业自主开展技能人才评价,申报全国首个“吉他制作工”新职业规范,增强了鄌郚吉他产业在全国的话语权。

  鄌郚吉他存在感提升,离不开当地党委政府的“店小二”角色。该地投资2000万元,建成集展示、研发、检测、电子商务于一体的乐器产业发展中心,引入中国(潍坊)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昌乐园区,电子商务从业人员达到1100余人。

  “‘抱团出海’已经成为鄌郚吉他深耕品牌之路的靓丽风景。”玄海云说。依托乐器行业协会,鄌郚注册了“鄌郚”吉他区域公用品牌,培育“EART”“KRAIT”等自主品牌40余个,拥有35项专利、42项版权。美国阿纳海姆国际乐器展、德国法兰克福乐器展、上海国际乐器展等国内外大型展会现场,鄌郚吉他受到音乐爱好者的广泛青睐,沉浸式体验之后,这些精美的吉他将出现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摇滚音乐会上。

  “鄌郚吉他手感细腻、选材精良,最重要的是能满足个性化定制,契合我心目中的好手感、高颜值。”马来西亚“异种乐队”主唱兼贝司手司徒志辉,通过雅特乐器定制了一把“探索者号”电吉他,他表示,鄌郚吉他的品质不输很多国外大品牌。

  “仅注册商标不叫品牌,得到社会认可、专业人士认可才是品牌。”雅特乐器创始人赵卫国说。

  从“农人”到“匠人”,奏响富民乐章

  原料切割、部件组装、琴弦调音……不少农民“扛起锄头种地,放下锄头制琴”,实现了从庄稼汉到乐器工的丝滑切换。

  自2022年7月起,鄌郚镇秦家河洼村的秦继铎,在镇上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大厅,有了一处自己的吉他工坊,他也把自己的工作室,从原先的农家小院,搬到了这里。“这里是一个窗口,可以更好地展示鄌郚吉他技艺,提升知名度。而且,周边有制琴的,也有做电商的,可以随时交流,提升水平,拓宽销路。”秦继铎说。

  有着27年制琴生涯的秦继铎,曾是一家知名曼陀铃品牌生产商的资深员工。在外多年的他,前几年听说家乡在推动乐器产业转型升级,便毅然返乡,创办了五度音工作室,建起了高端吉他定制工坊。

  “作坊虽然产量小,但可以精心打磨,满足个性化需求。”秦继铎坚信自己的选择,“乐器是一个精细活,高端定制更是如此,现在一个月能做四五把,都在2万元左右的价位。”

  类似秦继铎这样的乡村手艺人,在鄌郚还有很多。在昌乐昌韵达乐器有限公司,3条生产线开足马力运转。46岁的调音师李庆生戴着手套,灵巧的双手一边调旋钮,一边弹弦。他说,自己干过很多工种,现在是调音师,一天能调两三百把电吉他。“早上先去地里忙活一阵,不耽误到厂里上班,每月工资八九千。”他笑着说。

  有很多像李庆生这样土生土长的村民,在自身的努力和岁月的磨砺中,逐渐成长为技艺熟练的制琴工人。他们一刨一凿打造的电吉他,跨越重洋,远销海外,给世界带去欢乐。

  秦继铎代表的“个性化定制”,李庆生代表的“标准化生产”,就是鄌郚乐器历经多年蹚出来的发展路线。将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吉他设计理念,青花瓷、非遗漆艺以及当地的风俗特色,都成了吉他设计师的灵感之源。同时,不断延伸产业链,把吉他琴头制作成伴手礼艺术品,作为文创产品对外销售。此刻,传统文化与琴弦之韵深度融合。“国礼品牌”“好品山东”“山东手造·潍有尚品”优选100名单……近年来鄌郚吉他屡获殊荣,品牌附加值构成了独特的品牌魅力,自主品牌崛起的历史节点已经到来。从最开始的鄌郚乐器厂到合资企业缪斯乐器,再到镇办企业百灵乐器,及至现在的雅特乐器、昌韵达乐器等108家乐器生产及配套企业;从小作坊到大品牌,从农民到调音师,从小打小闹到全球话语权,鄌郚镇的电吉他抚慰全球人的耳朵,丰富全球人的快乐,也充盈着小镇人民的钱包和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