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有一批老人虽然与小辈们分开居住,但手头并不算拮据,却都有常年拾荒的习惯。而在兰州很多小区里,还竟然有着这样把拾荒当作退休生活的老人。随着春节的临近,他们显得越发忙碌,每天按时按点“收集”着住户们大扫除出来的废弃物品,而他们在垃圾堆“淘宝”的理由却是各有说法。
速读
小区里,接过记者递上的一个空饮料瓶后,老人把它装进随身背着的蛇皮袋里,开口说了第一句话——“我一不偷,二不抢,凭自己的劳动挣点小钱,不是挺好?”68岁的老人头发已经花白,皮肤有点黑,穿着上下都是土灰色的旧衣服,上衣有一颗扣子没扣好。他和老伴以及子女,都住在这个小区里。打开蛇皮袋,老人展示了一天的劳动成果:20多个塑料瓶,一堆废木板,一叠废报纸,还有几个旧纸箱……“估计能卖个10来块钱”。忽然,像是想到了什么,他快步走到两幢房子之间的垃圾车边上,佝偻着背,把半个身子探进去翻了一会儿,拿出了两块木板,担心走的时候忘拿这两块木板。记者小心翼翼地问:“您平时缺钱吗?”老人立刻有些敏感起来:“我有1000多元的退休金,我就是退休在家没事干,看不得浪费,靠劳动挣点小钱……”
小区里:多个老人在“拾荒”
昨日一大早,虽然天很冷,家住雁滩一小区60多岁的陈大娘还是按时拉着小车从家里出来,和其他到早市买菜的老人不同的是,陈大娘边走边盯着单元门前的生活垃圾,一看到有用的东西,就会停下来,将东西整理好装到小车上。据记者了解,目前在 兰州的部分生活条件较好小区内,都有像张大娘这样不愁吃不愁穿的拾荒老人。
记者面前的陈大娘穿着整齐、干净,她说,自己患有糖尿病,医生建议她每天吃完饭最好运动一下,可以减轻病情,她因此养成了每天到外面遛弯的习惯。平时她经常看到小区内的年轻人把一些能卖钱的东西当垃圾扔掉,如:装牛奶的纸盒、精美的礼品包装盒、一包包的旧衣服等,她看着感觉很可惜,就随手收集起来,放在小区的一个隐避的角落,再用小车一起拉到小区附近的废品收购站。陈大娘说,她和老伴都有退休金,家里儿女也在山东老家有固定的工作,儿子还在老家一高级法院工作,他们也很孝顺,住的房子值七八十万左右,并不缺钱,每天随手捡点废品,当天就卖了,也不占用家里的地方,就当休闲运动了。
记者跟随陈大娘走了几处单元门,“得快点,要不9点以后就有收垃圾的人来了。”陈大娘说。一会儿工夫,老人手推的小车就装满了,她把拾到的东西都用绳子绑好,拉往附近的一处废品收购站,在路上碰到一位刚刚卖完废品的老人,“今天报纸又降了一块钱。”从他们的交流中得知,
这位老人今天捡的纸壳、饮料瓶、泡沫等一共卖了9元钱。陈大娘说,原来小区内只有她一个老人拾废品,现在已经来了三四个人了,大家都认识,见了面还打招呼。
卖废品:每次收入十几元
据了解,近几年来我市很多新开发的小区里的居民整体生活条件较好,废品现在价格又低,很多小区里的居民都嫌占地方,不在家里攒废品,而生活条件好的家庭常购买些高档用品,随之产生的有用废品就很多,老人随手拾荒就能换点零花钱,让很多尝到甜头的老人乐此不疲。
雁滩一小区的居民刘珍女士对记者说,周围邻居家的生活条件都很好,很多人把花盆、旧装饰物、旧衣服等扔掉,她曾见到小区里的一位老人从居民的生活垃圾里翻出很多有用的东西,绑得整整齐齐地用电梯载到楼下去卖。“说了无数遍,没用……捡垃圾,成习惯了。”刘珍女士说。
而老人们则对此再次提高嗓门表示:“平时又没事干,捡捡垃圾不行啊!”老人手里提着捡到的废弃生活用品愤愤的走了。“这个老张,退休三年多了每天捡垃圾,还堆在家里,很久才清理一次。问过他为什么,他说垃圾放那里没人捡,可惜!”据社区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该辖区的几家住户人数较多的小区里,将近有10户家里都有捡垃圾的老人,已经成了气候,“可能和我们这里很多人以前有务农经历有关。”
据该小区附近的一家废品收购站的工作人员表示,从去年秋天开始,到废品收购站卖废品的“敲桶人”越来越少,用小车或直接扛着东西到废品站卖废品的老人多了起来。他原以为这些老人是卖自己家的东西,可有些老人每天或隔两天就能看到,经打听才知道,这些老人是每天在小区内捡废品,每次都能至少卖10元左右,最多能卖几十元。现在外地收废品的“敲桶人”,平时进不去物业管理严格的小区,也只能赚个收购废品的差价,所以有些小区老人比“敲桶人”赚得还多。
记者随后又询问了几位该小区的拾荒老人,“退休在家没事干”、“靠劳动挣点小钱”、“节约惯了,看不得浪费”是老人们所述的拾荒原因。当小区内其他老人凑在一起聊天、唱歌、跳舞时,他们则默默搜寻着小区里的各种“资源”,留下一个个背着垃圾袋的蹒跚背影。
子女说:“不卫生又危险,反对!”
“我是坚决反对我爸出来捡垃圾的。”采访中,居住在雁西路社区的黄女士告诉记者,“我已经不止一次把老人捡回来的东西扔出去了,在这个问题上,家里的争执就一直没断过。”据悉,黄女士目前在兰州一家银行工作,去年夏天把父母从四川老家接到兰州来带孩子,却不想老父亲居然在小区里捡起了垃圾。“姑且不说什么面子不面子,关键是很不卫生,而且还容易出危险,万一被划伤了,细菌感染了怎么办?”黄女士表示。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对这些“拾荒”老人来说,最苦闷的就是子女不理解。有位捡垃圾的老人,已经被子女劝了好多次,觉得她给家里“丢脸了”,而且把细菌带回了家。“子女觉得丢了他们的脸,但我倒觉得这是份公益事业,他们不乐意我就偷偷捡。”一位老人直截了当地反问记者:“我们都是农民,勤劳、本分,信奉劳动光荣。捡垃圾又不犯法,有什么错呢?”
“环保不是这么做的,他们的做法已经影响到了周边人”“投身公益的形式有很多种,但不提倡用捡垃圾的方式”……对于身边这群特殊的“拾荒者”,居民们大多持保留态度。而作为所辖地区的社区,对此也是反对。“不管这些老人是出于何种目的在小区里捡垃圾,但就他们的行为来说,已经对周边人群、小区环境造成了影响。”一位社区书记表示:“一些老人因为怕子女反对,就把捡来的东西放在楼道里或小区花园里,一方面是不卫生,另一方面也造成小区的脏乱差。此外,从今年起,我们每个月都有针对老年人的社区活动,希望在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的同时,向他们传输正确的环保意识。”
这些老人和子女的关系怎样?调查发现,对于老人捡垃圾,许多子女都持反对意见,认为“会把细菌带回家”;有的甚至认为“给家里丢脸了”。一些老人只好瞒着子女偷偷地捡。“这说明这些不缺钱的老人,其实缺少家人和子女的关爱。”心理学专家张丽娟建议,家人、子女应给予老人更多关心和关爱;如果已经发生了老人经常将垃圾捡回家的情况,也不应对老人进行指责;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帮助老人对废品垃圾进行清洗、消毒、收纳。不妨从“垃圾带病菌易致病”或者“把废品捐给有需要的人”两个角度着手,慢慢与老人沟通,劝导老人主动处理垃圾,以防火灾和生病隐患。
老人说:“能省钱还环保 丢啥人!”
那么,这些不愁吃穿的老人为何每天要顶着寒风辛苦地在垃圾堆中“淘宝”呢?来自山东的陈大娘,在兰州住了近10年,已经是该小区的老业主了,儿子在山东的一家法院里工作,收入也很稳定,在老家一家三口的日子过得还不错。“儿子很孝顺,每个月都给我零花钱,但我觉得自己捡垃圾既能锻炼身体,又充实了生活,还响应了国家关于环保的号召,何乐而不为呢?”陈大娘告诉记者。当记者提及在小区里捡垃圾会不会觉得没面子时,陈大娘说,“有啥丢脸的,又没偷,又没抢,一切都是自己的劳动所得,我们都是从困难的年代里过来的人,吃了上顿,就怕没有下顿,尽管现在我的生活很富裕,孩子们也争气,每个月都给我养老的钱,但每次看到小区垃圾桶边那些还能用的东西后,就会控制不住自己,看看捡回来能不能用用。”陈大娘说。
据悉,像陈大娘这样的老人还有好几位。他们并不缺钱,但觉得生活无聊,从“捡垃圾”中能享受到劳动的快乐。“我是外地农村的,儿子自己做涂料生意。结婚后有了小孩就把我和老伴接来带孙子。”一位住在该小区三期的老伯对记者说,虽然儿子、媳妇收入不错,房贷也还清了,但他和老伴没有收入,更没有医保。“在家闲着也是闲着,早上出来兜一圈,收集些垃圾,分分类还能变废为宝,也算是给孩子们减轻点负担,我觉得挺好的。”
社区工作人员表示,老人退休后,不仅收入水平下降,社会地位、人际关系、健康状况等也都进入衰减状态。一些老人拾荒,关注点不在于结果“能否卖钱”,而在于过程“我还是能创造价值的”。同时,这也与目前居住方式发生变化,熟人社会被打破,老人身边缺乏亲人、朋友关爱有关。一些老人在捡垃圾的过程中,能得到与外界交流的机会;一些老人则将捡来的垃圾修理缝补后送人,以赢得他人喜欢,这些都是老人渴望拥有更多人际关系的表现。
“垃圾收藏症”背后其实是心理荒芜
老人不差钱,为何爱拾荒?面对这个问题,“拾荒老人”的回答都不约而同:“环保”、“闲着无聊”、“节约惯了”如此种种。然而,社区负责人、心理医生等专业人士对此都看法一致:表面上看老人是有“垃圾收藏症”的怪癖,其背后的心理诉求才真正应该关注。雁西路社区一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老人拾荒,拾的是“心荒”。用囤积废品,来获得相对的安全感;通过捡拾垃圾的过程释放自己的情感,充实自己的生活,同时又将自己的情感附于捡拾的垃圾上,更能增加部分生活收入,避免因病致贫等,以获得更大的安全感。
在我市部分社区,已有工作人员发现,如果能吸引独居老人参与社区文化体育活动,为老人建起新的社交圈,也能有效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减少捡垃圾囤积的行为。“老人爱捡垃圾背后其实还有精神赡养问题,值得全社会重视。”黄河沿社区书记张冰说。“以往的老年居民往往会涉及赡养费等物质纠纷不同,近年来涉及‘精神赡养’的老年人纠纷增多。社区工作人员调解时,老人往往都会表示,自己根本不缺房也不缺钱,但就是被子女不闻不问的做法伤了心。既然不能明着向孩子求关爱,不少老人只能通过找社区、打官司等方式向儿女‘敲山震虎’。除了缺关爱外,‘老人拾荒其实也涉及自我价值认同的缺失。’”
社区服务再好,对老人再关爱,也不如儿女的亲情关怀。“儿女一个真心的电话,也比我们天天上门送温暖,要来得有效得多。”一位社区志愿者说。社区书记们也认为,虽然老人“精神赡养”问题是个社会问题,但至少年轻人可以从自己做起,从对更年轻一辈的言传身教做起,“跟你种花一样,你对花怎么样,花长出来就是什么样。尊老爱幼的观念培养,也要从家庭内部开始,从娃娃抓起。”(鑫报 记者 许丽)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