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管新规加大银行理财操作成本

2018-03-29 15:02:00    作者:   来源:上海金融报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提要]站在2017年尾,资管行业从业者可谓心情复杂。全行业增速下降,结构调整在即,资管细分行业面临重新洗牌。

  站在2017年尾,资管行业从业者可谓心情复杂。全行业增速下降,结构调整在即,资管细分行业面临重新洗牌。

  今年2月,央行协同三会、外汇局制定的大资管统一管理办法草稿流出,引发市场震动。随后是轰轰烈烈的金融乱象整治,“金融去杠杆”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落地。11月17日,央行正式对外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指导意见(意见征求稿)》(下称“意见征求稿”),“靴子落地”只差最后一步。

  包括银行、信托、券商、基金、保险和期货在内的各资管业态中,银行理财可谓受到了巨大冲击,甚至有市场评论称,新规主要是“针对银行表外业务的一次规范”。

  在严峻的挑战面前,银行理财将如何华丽“蜕变”?

  从大爆发到走向冷静期

  银行理财大爆发的近三年,恰恰是金融市场风风火火的三年。

  2014-2016年,银行理财的规模年增长率分别为46.68%、56.46%和23.85%,占整个大资管比重约30%,且该比重并未剔除资管中互为通道的规模,即银行理财作为其他资管业的资金来源,实际上占资管比重要远超30%。

  进入2017年,在金融严监管的大背景下,银行理财逐步从爆发期走入了冷静期。

  截至2017年6月末,银行理财规模为28.38万亿元,规模较2016年末出现了史上首次下滑。新规在打破刚兑的大框架下,要求所有资管产品净值化管理,加之对非标资产期限错配的要求严格,无疑对银行理财,乃至整个金融市场和财富管理市场造成较大影响。

  相对于银行表内业务,银行理财是一种直接融资方式。在此过程中,部分银行理财通过粗放式委外,造成了金融空转闭环。

  以同业存单和同业理财为核心的空转闭环环模式如下:A银行发行同业存单,购买B银行发行的同业理财,该同业理财购买的货币基金主要认购了C银行发行的同业存单。就整个金融体系而言,部分资金并没有流入实体经济。

  在2015年货币宽松的环境下,同业理财规模飙升6倍,从2014年底的不到5000亿元暴涨至3万亿元,并在2016年持续走高至5.99万元,占比从2014年底的3.26%飙升至2016年末的20.61%。

  随着货币政策收紧,金融市场利率上行,同业理财价格随之水涨船高,给理财发行银行造成较大的流动性管理和成本管理压力。“规模怎么做出来的,就怎么还回去。”2017年3月,某股份行资管部总经理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如此表述。

  净值管理对银行挑战几何?

  早在今年2月上旬,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就获悉相关监管在摸底券商资管“跨期平层类”资管产品。这并非监管部门第一次调研券商资管的资金池业务,此时距离资管统一监管办法草案流出时点不远。

  彼时,监管对于“跨期平层类”资管产品的定义有三:下设不同运作周期的多类子份额,且各子份额资金在同一集合计划账户下操作;子份额滚动发行或定期开放申赎;根据子份额运作周期,约定不同业绩基准并给付收益。

  银行正是此类产品的重要资方,特别是区域性中小银行。银行理财的运作方式,是市场上最大的资金池模式。尽管近两年银行理财在不断试水净值型产品,但其主流管理模式仍是非净值化的,这恰恰是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能够保持稳定的重要原因。

  根据意见征求稿要求,所有资管产品要净值化管理,净值生成应符合公允价值原则,这是目前银行最为关注的一个技术性问题。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22号的要求,金融工具有两种计量方式,分别是摊余成本计量和公允价值计量,银行理财绝大部分采用前者,即按照一个既定的固定收益,摊余到每天倒推形成净值。而货币基金采用的是成本摊余辅之以影子定价纠偏,其他证券投资基金采用的是公允价值计量(即市价法)。

  如果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那么资产的估值就会跟随市场价格波动,产品净值随之波动,银行最担心的问题是客户能否接受此种波动。

  银行理财若按照资产配置结构对标公募基金,更接近债券基金。根据Wind统计,今年以来,债券型基金的平均收益率为1.58%,下半年以来的收益率为0.63%。而今年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均在4%以上,市场资金紧张时可突破5%,估值方法是其中很关键的一个影响因素。

  若银行理财客户对净值化转型不买账,可能导致两个后果。其一,短期来看,银行理财面对大额赎回需要处置资产,债券首当其冲,或将引起债市价格进一步波动和产品净值进一步下挫,形成恶性循环;其二,长远来看,银行理财的相对优势丧失,将和公募基金正面竞争。

  不过,意见征求稿并未明确公允价值原则不得采用成本摊余法计量,而是留下了“按照公允价值原则确定净值的具体规则另行制定”的窗口。

  银行理财的投资、产品两端转型

  在意见征求稿中,对资管产品投资“非标”和未上市公司股权进行了严格的期限错配要求。银行资管人士普遍认为,未来银行理财配置标准化资产的比重将有所上升。标准化资产中,如果要对债券和股票进行交易,银行目前的能力不足以和证监会辖下机构竞争,这也意味着银行或将在人员配置上进行较大调整。

  一位股份行资管部高管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未来将是证券化和股权投资的时代,特别是住房抵押类证券化资产将大有可为。”

  在华夏银行(600015,股吧)资产管理部副总经理苑志宏看来,银行资管业务的核心竞争力是资产创设能力。传统资管机构开展的是单纯的买方业务,只是被动地选择和接受市场中已经打包成型的标准化金融产品,对于融资人的风控和议价能力不强,只能获得市场平均收益。但银行资管业务通过参与资产创设,向金融产业链上游延伸,可以有效提高风控和议价能力,从而提高理财资金投资收益。

  苑志宏撰文称,基于银行资管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和自身资源禀赋,银行资管业务的资产创设应立足于债权融资类资产,重点拓展股债结合类和结构化融资类资产。

  在产品端,银行理财产品也将迎来较大调整。一是产品必须净值化;而是开放式产品的具体形态和运作逻辑,也可能面临巨大调整。

  “从投资端来看,银行理财和债券基金更类似;但从估值角度看,又更像货币基金的做法。此次大资管新规没有把基金法作为上位法,所以银行理财究竟会转型成什么形态,现在也不好判断。”一位银行资管资深人士表示。

  声明: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
初审编辑:沈广安
责任编辑:焦雪
闂傚倸鍊烽懗鍫曞箠閹剧粯鍋ら柕濞炬櫅閸ㄥ倸鈹戦崒娑欏仩闁逞屽墮閹虫﹢寮崘顔肩<婵﹢纭搁崬浠嬫⒒娴e摜绉洪柛瀣攻缁傚秹鎮欑€涙ü姘﹂梺鍝勫暙閻楀﹪鎮″☉銏$厱閻忕偛澧介幊鍐偓瑙勬尭濡瑦绌辨繝鍥ㄥ€烽柤纰卞墮閳亶姊哄Ч鍥у姶濞存粎鍋ら獮鎴﹀礋椤栨鈺呮煏婢跺牆鍔欓柟鏌ョ畺濮婄粯鎷呴悷閭﹀殝缂備礁顑嗛崹鍧楀箖瑜斿畷銊╊敍濠婂啫瑙﹂梻浣告贡閾忓酣宕伴弽顐ゅ暗鐎广儱顦伴悡銉╂煛閸モ晛浠滈柍褜鍓涙灙闁宠绉撮~婵嬫嚋閻㈤潧骞楅梻渚€娼х换鍡涘疾濠靛鍌ㄦ繝濠傛噽绾惧ジ寮堕崼娑樺缂佺姵鐗滅槐鎺撴姜閹殿喚鐓撻悗娈垮枛閳ь剛鍣ュΣ濠氭倶韫囨挾绠绘慨濠冩そ瀹曨偊宕熼鐑嗘殼闂備胶枪椤戝棝骞戦崶顒€绠栨俊顖濇硶閻も偓闂侀潧顧€缁犳垿顢旈敓锟�20闂傚倸鍊烽懗鑸电仚缂備胶绮崝娆忕暦椤栫偛绠柤鎭掑劚閸撱劑姊烘导娆戝埌闁哄牜鍓涢埀顒佽壘椤兘寮婚敐鍫Щ闂佺濮ょ划搴e垝閸喎绶為柟閭﹀幘閸樼數绱掗崜褍顣奸柨姘瑰⿰鍫㈢暫婵﹥妞藉畷顐﹀礋椤撶儐鏆俊鐐€х€靛矂宕圭捄铏规殾妞ゆ帒鍊甸崑鎾绘偨閻㈢偣鈧﹪鏌涚€n偅宕岀€规洜鍏橀、姗€鎮㈤柨瀣殮濠电姷鏁搁崑鐔煎储瑜忛埀顒佺▓閺呮繄鍒掑▎鎰窞闁归偊鍘奸埀顒傜帛娣囧﹪顢涘┑鍥モ偓鍐煙閼碱剙浜剧紒缁樼洴閺佹劙宕ㄩ纰辨П缂傚倷娴囬褔宕愰崸妤€绠氬〒姘e亾妤犵偛顑夐弫鍌炴嚍閵夛妇褰ㄩ梻鍌欐祰濞夋洟宕抽敃鍌氱闁跨噦鎷�
闂傚倸鍊风粈浣虹礊婵犲倴缂氱憸鏃堛€侀弽顓炲耿婵$偟绮弫鐘绘⒑闁偛鑻晶鎾煛鐏炶濡奸柍钘夘樀閹煎綊顢曢姀鈺€绱� (濠电姷鏁告繛鈧繛浣冲泚鍥ㄧ鐎n亞锛涢梺鍛婃处閸ㄤ即鎮块鈧弻鐔煎箲閹伴潧娈紓浣哄О閸庣敻骞冨Δ鍛櫜閹肩补鈧尙鍑圭紓鍌欓檷閸斿秴鐣濋幖浣歌摕婵炴垶菤閺嬪酣鏌熼崹顔兼殲妞ゃ儲鐗犲铏圭磼濡厧顥夐梺鐟板殩閹凤拷)
濠电姷鏁告慨鐢割敊閺嶎厼绐楁俊銈呮噹缁犱即鏌熼梻瀵割槮缂佺姵鐗犻弻锟犲炊閵夈儳浠鹃梺鍝勬媼閸撶喖寮婚妸鈺傚亞闁稿本绋戦锟�(闂傚倷娴囧畷鍨叏閺夋嚚娲Χ婢跺﹤绨ラ梺鍝勮閸庢煡寮查弻銉︾厽闁归偊鍓氶幆鍫㈢磼閳ь剟宕橀埡鍐啎闂佺硶鍓濋敋闁诲骏绠撻弻娑㈠煛娴g硶鍋撻崸妤€绠栨俊銈呮噹閹硅埖銇勯幘璺轰粧缂侇喛娉涢—鍐Χ鎼粹€茬凹闂佹寧娲忛崹褰掓偩閻戣棄唯闁冲搫鍊瑰▍銏ゆ⒑鐠恒劌娅愰柟鍑ゆ嫹,缂傚倸鍊搁崐鎼佸磹閹间礁鐤い鏍仜閸ㄥ倻鎲搁悧鍫濈瑲闁稿鍠愰妵鍕冀閵娧€妲堝銈嗘礉妞存悂骞堥妸銉建闁糕剝顨呴獮鎰磽娓氬洤娅嶆繛浣冲棗绲归梻浣规偠閸庮垶宕濇惔锝囦笉闁瑰墽绮悡鐔兼煥閺冨洦顥夐柣蹇ュ閳ь剙鐏氬妯尖偓姘緲閻g兘鎮㈢喊杈ㄦ櫍闂佺粯鏌ㄩ惃婵嬪磻閹剧粯鏅搁柨鐕傛嫹)
闂傚倸鍊风粈浣革耿闁秲鈧倹绂掔€n亞锛涢梺鐟板⒔缁垶鎮¢弴銏$叆闁哄倹瀵ч幆鍫濃攽閳ュ啿鎮戠紒缁樼箞閸┾偓妞ゆ帒瀚粻缁樸亜閺冨洤浜规い锕備憾濮婅櫣绱掑Ο鍨棟濡炪倖娲﹂崢鍓у垝閿濆鏅搁柨鐕傛嫹
闂傚倸鍊风粈渚€骞夐敓鐘茬闁哄洢鍨圭粻鐘诲箹閹碱厾鍘涢柡浣革躬閺岀喖骞嶉纰辨毉闂佸搫鎷嬮崜鐔煎蓟閵娾晜鍋嗛柛灞剧☉椤忥拷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