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记者调查

四名昌邑老乡自发前往陕西昌邑村拜年探亲

2012-02-01 09:00:00    作者:   来源:潍坊新闻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昌邑村 李发宁 陕西蒲城 饮马镇 六合村
[提要]1月23日是正月初一,下午2时,昌邑之窗网站站长李发宁和三个朋友一起,踏上了前往陕西“昌邑村”的探亲拜年之行。三天的探亲走访,李发宁他们总结出一个答案,在陕西蒲城一带,八福村应该是当年昌邑人的第一个落脚点。

 

陕西蒲城六合村的秧歌队欢迎老家来的亲人。

 

 

  1月23日是正月初一,下午2时,昌邑之窗网站站长李发宁和三个朋友一起,踏上了前往陕西“昌邑村”的探亲拜年之行。在2008年中秋节,他们就曾远赴陕西蒲城太平村,与村中昌邑籍老人一起过中秋,从此蒲城太平村的乡亲们与老家昌邑建立了联系。2011年冬,陕西蒲城“昌邑村”的乡亲们录制了拜年视频向昌邑父老致以新春问候,并邀请他们到村里过春节。李发宁一行四人于正月初一下午出发至陕西,初一至初五,短短的几天里,热情的老乡们让李发宁等人备感温暖。

  3000里路拜年行

  1月23日(正月初一)下午2时,昌邑之窗网站站长李发宁和随行记者冯京斌等一行四人出发,开始了行程约1500公里的异乡拜年之行。他们原计划年前出发,在陕西“昌邑村”和老乡们一起度过春节的,无奈陕西一带普降大雪,耽搁了行程。1月23日,当地大雪初歇,西行高速公路全线放开,他们一行便立即起程前往陕西拜年。

  李发宁告诉记者,大年初一高速公路上的车辆很少,他们的路途格外顺畅。1月24日凌晨2时许,他们便赶到了陕西渭南,并在一家宾馆住下。“一早,祖籍昌邑石埠的渭南师范大学教授张始峰就赶到了宾馆,表示已安排好表弟英长林在蒲城南郊迎接我们。”李发宁说。李发宁等人在蒲城南郊见到了前来迎接他们的英氏两兄弟。

  李发宁等跟随英长林赶往太平村,还没到村口就看到乡亲们跳着秧歌迎接他们。李发宁告诉记者,他们特地带上了家乡酒乾隆杯、大饽饽和新出的昌邑画册,当作馈赠礼品送给老乡们。

  “看到老乡们来迎接我们,我们非常激动。”李发宁说,他们到达太平村之后,就一路寻亲,先后拜访了六合村、八福村、谭家堡子村等有昌邑人定居的地方,受到了老乡们的热情欢迎,一路上收获的是浓浓的亲情。

  移民百年民俗依旧

  1月24日(正月初二)晚上,李发宁一行四人到英长林家吃团圆饭。英长林73岁的父亲告诉李发宁,他的姥姥家是从昌邑老匙沟(现北孟镇)迁徙到陕西太平村的。老人表示虽然已经移民上百年,但他们仍然保留着家乡过年的习俗。

  “我们过年的风俗习惯,已经成了这里的一大风景。每到除夕夜,周围陕西当地村庄里的村民们都在等待着看‘昌邑村’的风俗,听‘昌邑村’的鞭炮齐鸣。甚至周围村子中的孩子都嚷着要到‘昌邑村’的同学家里去过年,去感受那年味十足的除夕夜习俗。”英长林的父亲说。

  1月25日(正月初三),李发宁等人跟随英家弟兄前往六合村“走姑家”。六合村由六个自然村组成,村民基本上都是昌邑人。六合村党支部书记朱宽亮(祖籍北孟镇后朱村)一早就和秧歌队等村民到了村口迎接他们。李发宁说,六合村大街小巷的路面全部硬化,村民的房舍高大宽敞,和昌邑的房屋结构都相同。在千里之外的陕西,还有和自己家乡同样的房屋,有说着昌邑话的人出现,就像一对双胞胎兄弟虽然分隔两地却心灵相通。

  李发宁一行来到一户人家,村民们听说老家来人了,都纷纷挤进屋里和他们握手打招呼,热切地询问家乡昌邑的情况,诉说家族迁徙的历史。

祝坤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