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剑“三步曲” 扬帆济沧海

2018-03-22 09:52:00    作者:   来源:大众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提要]在国家顶尖医院之一的北京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病房里,于建昌大夫像往常一样查看病人。他突然听到卫生间传来“快来人啊!”的叫喊声,于建昌急速赶到,一位60多岁的老者躺倒在便盆旁,已没有心跳、呼吸等生命迹象,于建昌没考虑这些,当即采取胸外心脏按压、口对口呼吸等急救方法。约60秒后,患者出现了叹息样呼吸,于建昌随即用赶来的设备果断实施辅助呼吸、电除颤、通静脉等抢救措施。约5分钟后,老人缓缓睁开双眼,茫然地看着于建昌。

  ——记坊子区人民医院呼吸消化内科主任 于建昌

  在国家顶尖医院之一的北京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病房里,于建昌大夫像往常一样查看病人。他突然听到卫生间传来“快来人啊!”的叫喊声,于建昌急速赶到,一位60多岁的老者躺倒在便盆旁,已没有心跳、呼吸等生命迹象,于建昌没考虑这些,当即采取胸外心脏按压、口对口呼吸等急救方法。约60秒后,患者出现了叹息样呼吸,于建昌随即用赶来的设备果断实施辅助呼吸、电除颤、通静脉等抢救措施。约5分钟后,老人缓缓睁开双眼,茫然地看着于建昌。

  在场群众纷纷夸赞北医大医生“好样的”,但人们不知道于建昌不是北医大的,而是到此进修的坊子区人民医院内科大夫。其实,于建昌还有更鲜为人知的执着选择和辛苦历程。

  择剑行医 放弃“第三梯队”光环

  于建昌从医前,母亲身体不好,时常受到疾病的折磨,因此他立志当一名大夫。上世纪70年代末,有幸赶上了刚刚恢复的高考改革,考得了满意的成绩,他把所有的志愿全部填写为医学院,并顺利被青岛医学院录取,这开启了于建昌漫漫行医路的征程。

  在校期间,于建昌刻苦学习知识,成绩十分突出,表现也十分优秀。1984年毕业时,被省委组织部挑选为“第三梯队”培养锻炼的5人之一。“第三梯队”的培养方向是干部管理,意味着火箭式“提干”,在许多人眼里,这是令人羡慕的“美差”。

  头顶“第三梯队”光环,于建昌被分配至卫生局进行锻炼。这时他重新思考起自己的发展轨迹,考虑再三还是毅然决定到基层去,当一名大夫才是自己的发展方向。1985年10月,组织上和于建昌谈话时,他提出到基层一线,到当时全区挑战难度系数最高的坊子区人民医院内科。1985年11月,原坊子区卫生局局长张福琦再次和他交谈,了解他的想法,他依然坚定的选择留在区人民医院内科工作。

  后来,被省委组织部列选“第三梯队”的其它4人,先后提拔至市、区级领导,有的总揽一方事务,有的管理一个医院。坊子区人民医院也有多人先后离开,有的调到机关事业单位,有的步入管理层,于建昌却30年如一日的在区人民医院内科工作,一直坚守着当初的那份志向。当有人问“你后悔吗?”于建昌只是笑笑,不作回答。

  2014年10月19日,是于建昌和他同学相识30周年团聚的日子,全班去了50多人,其中有的当官,有的当院长,有的“腰缠万贯”,而于建昌仍然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内科大夫,工资不高,且经常累死累活的加班加点。同学们互相敬酒拉家长时,大学期间一个非常要好的同学向于建昌发出正式邀请,邀请于建昌到他的医院干管理,工资是现在的数倍。于建昌用“30年前我已定下答案”这句话回答了邀请。

  于建昌就这样默默选择了一条旁人无法理喻的行医路。

  磨剑毕生 无怨付出

  医学是一门很深奥的科学,于建昌深知,选择行医,空有一腔热血是远远不够的,要有过硬的技术。于建昌非常珍惜学习的每一种方式。他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张张人体解剖图,桌面上摞着一层层医学书,笔记本里记着密密麻麻的病人诊断总结。1995年2月—1996年2月,于建昌被选送到北京医科大学脱产研修,时间虽短,但收获颇丰。他没日没夜的工作、学习,白天积极参加医院的各项诊疗活动,虚心向老师请教学习,记录下各种疑难杂症的症状。晚上查阅相关资料,举一反三的巩固知识,学习至深夜12:00是常有的事。周末休息时间也泡在病房里,正因为他星期天泡在病房,1995年5月才发生了文章开头提到的抢救猝死病人事件,这也是于建昌从医以来自豪感最强的一件事。

  于建昌的技术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在国家级、省级正式刊物上发表医学论文30多篇,主编医学专著2本,连年被评为医院先进生产工作者,2010年光荣当选为潍坊市劳动模范,2012年被授予潍坊市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2014年当选为山东省最美基层医生,连续四届当选潍坊市党代表。

  这一系列光鲜荣誉背后,也隐藏着于建昌的心酸和委屈。那是2004年冬的一天,于建昌接收了一个患有严重呼吸衰竭的70多岁病人,入院时已神志不清,但家属要求转院。从区医院至市三级医院,车程至少半个多小时,况且天气寒冷,路上还有颠簸,若转院,路途中病人极有可能性命不保,因此于建昌坚持不转院,导致家属的埋怨声不断,甚至说出了“死活与你无关”等难听的话,尤其当病情出现反复时,家属情绪还一度失控。于建昌就在这样的“叫骂”声中一点一点的将患者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最终病人平安出院。

  “学好技术、救治病人是医生的天职,再大的委曲也要忍。”这是于建昌给自己定的从医标准。

  利刃出鞘 感动上仓

  “鹰击长空、船拍巨浪”,飞鹰要接受天空的考验,帆船要接受巨浪的拍打。学到的医学技术过不过硬,不能只看论文数量和专利的多少,要看实际治病效果的好坏。

  2013年3月初一天晚上9点,已连续救治病人三天三夜,拖着疲惫身躯刚到家的于建昌,手机铃声又急促的响了,他的手机一年四季、一天24小时处于开机状态,电话的内容是请求他火速赶往医院抢救病人。当时不是于建昌值班,再说市里大医院已放弃治疗该病人,家属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找于建昌抢救,他完全可以推脱不去。但于建昌二话没说,撂下电话,抓起车钥匙,披上外套,向医院奔去。因为 “病人的呼唤就是命令”是于建昌一生行医的信条。

  于建昌赶到时,抢救室门口的医生、护士出出进进,家属抱头无语。抢救室内病人患得是肝硬化并发消化道大出血,呼吸、脉搏、血压、心跳已全无。于建昌立刻换衣跑进抢救室,全身心投入到抢救病人当中。抢救至1小时零5分,病人有了血压和心跳,1小时36分,病人能自主呼吸,5个小时后,病人转至ICU病房。这时,大家劝于建昌回家休息一下,但他认为病人虽然抢救过来,并不等于脱离危险,随时可能出现病情反复。为方便观察病人,于建昌吃住在医院,每天数次到病房观察病情变化,精心调整救治方案。

  到第三天时,病情突然恶化,患者出现意识不清、休克等状况,好像进入不可逆的死亡倒计时,护士示意是否拔出针头,于建昌没有同意,他不会放弃任何一丝希望。他一边指挥积极输液输血,一边给病人下三腔两囊管压迫止血,患者呕吐出可能带有乙肝病毒的献血喷到他脸上,也顾不上清洗,就这样在极端的环境中一直抢救着。但病人状况依然没有起色,这是于建昌第一次遇到此病例,没有十足的把握能治好,家属已开始准备后事。这时于建昌哭了,他30年前放弃“第三梯队”光环时没有犹豫;20年前抢救北医大猝死病人时没有退缩;10年前遇到病人家属无端指责时没有怨言,这次他是真的哭了。他不希望病人离去,于建昌机械式的做着抢救动作,眼睛红肿的家属不时安慰于大夫。

  也许是真情感动了上仓,病人奇迹般的活过来了,10多天后,患者出院。为表示感谢,家属将一面印有“精湛技术、医德高尚”的锦旗送到了于建昌面前。

  现在,每天找于建昌看病的患者络绎不绝。他先后开展的食管静脉曲张硬化疗法、消化道息肉电切术等30余项新技术,每年治疗成功疑难危重病人超过100人次。他所在的呼吸消化内科,每天病号住的满满的,还经常加床,床位每年使用率都超过100%。

  身为一名从医30多年内科医生,有人问 “累吗?”回答是肯定的,尤其是出现病人不理解时,内心更累。但当看到一个个病人平安出院场境时,心里就会舒坦很多。在济世救人的沧海里行船,注定有风高浪巨,但也有日丽境佳,这都将坚定于建昌的行医选择。

  声明: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
初审编辑:沈广安
责任编辑:焦雪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