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手“打击”
极端天气频繁发生,增加了提高人类预报预测水平的急迫性。
2月20日,中国气象局召开研讨会总结此次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应急气象服务的经验和教训。该局专家对媒体表示,这次气象部门对大的雨雪天气过程把握住了,但对大雪、暴雪的具体落区把握还不够精细,因为目前科技水平远远达不到。数值天气预报模式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超过10年。
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司长矫梅燕提出,今后气象部门将对灾害性天气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可能产生什么影响,进行详细分析、风险评估,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今年我国还将启动突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建设,中央和地方投入将达几十亿元。
“气候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因此积极去适应,改变技术、规范和行为是人类社会能采取的主要应对措施。”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M. Jarraud说。他认为,减少灾害风险可以通过国际资源配置和共享、加强早期预警系统来更有效地实现。
Paul Garwood介绍说,国际间这方面的合作和信息共享非常丰富。世界气象组织就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设立了世界天气监视网和全球观测系统。世界气象组织决心继续完善许多现有的合作框架,以推动气象研究国际合作。
而除了气象领域外,针对这一现象的措施也深入到其他领域。近日,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公布的一份报告中称,气候变化会影响到所有交通方式。道路和地铁洪水泛滥、铁轨扭曲变形、桥梁承受力下降可能成为未来的浪潮。美国国家气象数据中心主任表示:“这份报告传达的一个重要信息是,要开始将其融入到交通设施设计和规划中。”
撰写该报告的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主席施瓦兹(Henry Schwartz)表示:“我们相信,我们交通体系面临的威胁是实实在在的。”他表示,百年一遇的暴风雨可能变为50年一遇。
“破坏将主要出现在沿海地区。”施瓦兹表示,“现在是时候放弃对气候科学的讨论了,我们应该讨论的是,准备做些什么……该如何适应它?”(第一财经日报/丛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