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手段
拉尼娜是赤道东太平洋海温较常年偏低的现象,通常认为海水表层温度低于平均值0.5℃以上,且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以上,就确定为拉尼娜现象。
按照国际公认的解释,低层大气中从热带地区刮向赤道地区的信风,把大量赤道东太平洋地区的暖水刮走,海面以下的冷水上涌进行补充,从而导致赤道东太平洋海温比西太平洋明显偏低。当信风加强时,赤道东太平洋深层海水上翻现象更加剧烈,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偏低,引发所谓的拉尼娜现象。
世界气象组织最近的报告显示,在过去几个月里,赤道太平洋中部和东部大部分洋面温度低于平均温度大约有1.5℃~2℃,后来还有进一步冷却的趋势,与过去的历史纪录相比,此次拉尼娜属于中等偏强的水平。
这种赤道太平洋地区海表温度的变化,与全球主要的气候波动密切关联,尤其是降水,可带来附近地区的飓风、暴雨和严寒等天气。一旦启动,影响持续12个月以上。
拉尼娜现象造成东亚地区经向环流异常,有利于中国北方冷空气的南下,造成大范围大风降温天气。同时来自太平洋、印度洋的相对暖湿气流频频光顾南方地区,这一冷一暖结合在一起,在长江流域形成雨雪天气,而且长时间维持低温。
中国的气象专家分析,如果只有强大的冷气团,而没有暖湿气团提供的大量水汽,南方只会出现大风降温天气;如果只有暖湿气团提供的大量水汽,而没有冷气团光临,则根本没有什么灾害性天气。而两者齐备的时候,灾害就降临了。
交错的未知数
拉尼娜与广为人知的厄尔尼诺现象相反,历史上最早记载厄尔尼诺可追溯到1541年。一般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第二年,都会出现拉尼娜现象,有时拉尼娜现象会持续两三年。1988年~1989年,1998年~2001年都发生了强烈的拉尼娜现象,令太平洋东部至中部的海水温度比正常低了1℃~2℃。
中国海洋学家认为,中国在1998年遭受的特大洪涝灾害,是由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和长江流域生态恶化两大成因共同引起的。
目前的研究还无法解释此次拉尼娜现象和在其之前出现的厄尔尼诺现象为什么会异常强烈,也不能解释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拉尼娜现象持续时间比以往延长了。
世界气象组织表示,拉尼娜现象最多持续两年或更长时间,如发生在1998年初到2000年初的一次持续时间就较长。目前,本次拉尼娜现象将持续多久的可能性,在未来几个月还不清楚。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的材料,在2007年,拉尼娜现象出现在赤道西太平洋地区,最初并没有典型的拉尼娜表现,但在最后的3个月呈现出明显的拉尼娜特征,澳大利亚北部和赤道西太平洋地区周边的海洋表面温度大约为0.5℃,较平常温暖。全流域的表现反映为拉尼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