廒里说盐
2016-11-08 10:21:00 作者: 来源:大众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提要]廒里说盐
每次别人问我:“小李,你老家是哪?”我总是自豪地回答:“廒里。”别人也会恍然大悟般地说:“哦,知道,出盐的地方。”
的确,我的老家下营镇廒里村与盐有着很深的渊源。曾经看过《昌邑地名志》,上面写着村名的由来:“明朝初年,四川成都李姓大户迁移至此,以熬盐为业,故名熬里,后改廒里。”也有一个版本说村名的由来与唐王东征有关,因为廒是粮草库的意思。村名的由来暂且不说,但廒里一直都是海盐产地已成定论。就在几年前,考古队在村子附近发现了西周至东周时期的大型盐业遗址,出土了大量煮盐用的陶罐。陶罐虽已破烂不堪,但表明了廒里海盐的生产史历经了千百年。
在周边村民的眼里,“廒里”与“盐”划等号的思维根深蒂固,甚至衍生出一句顺口溜:“七辛庄,八郇家,往北看看廒里净些晒盐的。”而我体会最深的就是小时候每次去姥娘家,她村里的人见我总是亲切地喊一声:“盐疙瘩又来了啊!”过去,只要是廒里的孩子去外村的姥娘家,“盐疙瘩”基本上是统一的代号。
盐是人们日常生活所必需的物品,也是历朝历代税收的重要来源,春秋时期齐国能够称雄称霸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坐享“渔盐之利”。在廒里,从古至今因盐致富的人家不在少数,也流传下了许多与盐有关的故事。清朝时候,廒里有个能言善辩的秀才叫李玉琢,他为了维护村中“晒小滩”的盐民的利益与盐商把官司打到了县衙,结果官司赢了却因怕遭盐商报复不敢回家。县太爷知道后,专门送了他一程,并对他说:“好好跟着我的轿子别走远,不然被打死了没人管。”
村里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海沧的庙多,廒里的道多。”海沧属于莱州,为什么庙多不得而知,但廒里的道多可以这么理解:过去盐滩多并且很分散,晒盐的人分头走,在偌大一片盐碱地上来回走的不一定同一条路,于是走的多了路就多了。廒里的道多,也可以理解为廒里的盐多。2011年因日本地震引发国人抢盐风波时,村里人看着新闻上各地商场盐被抢购一空时笑着说:“抢什么抢,咱村边的那些大盐坨几辈子都吃不完!”有盐,说话就是这么任性!
盐改善了廒里村民的经济条件,也渗透到了村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机械化生产之前,盐都是卤水晒制,人工扒出,扒盐被看作是一件又苦又累的差事。于是村里人在笑话谁家的孩子学习不认真、成绩不好时总是说:“个卤棒棒”,然后转身用威胁的口吻对自家孩子严肃地说:“还不好好学!你长大了想去扒盐吗?”
盐已经成为廒里的一张名片,廒里人沾了盐的光,沾了盐碱地的光已成共识。早在1981年,廒里盐场生产的“水晶牌”大粒盐因含纯97%以上,被原轻工业部授予“优质产品”称号。而现在,除了原盐生产之外,提溴、制碱等盐的深加工已经形成了产业一条龙。应该说昌邑被称做“溴、盐之乡”,廒里的盐贡献了重要的力量。今天,廒里村中的学前儿童在廒里盐化集团捐建的幼儿园中玩耍,小学生们坐着廒里盐化集团捐赠的大鼻子校车出村读书,而村民每年也会分得一定数额的盐田承包费,这些都是盐给廒里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在廒里,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正月十五元宵节那天,村里放烟花的人很少,而到第二天晚上,烟花满天,鞭炮声此起彼伏,因为那天是盐的生日。虽然近几年盐的行情不好,但不影响廒里人对盐的那份坚守和执着。对盐的那份特殊感情,已经深入到每个廒里人的骨髓。
 |
向本网爆料,请拨打热线电话:0536-8797878,或登录潍坊大众网官方微博(
@潍坊大众网)、潍坊大众网官方微信(微信号:weifangdzw)。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焦雪
相关新闻推荐:
- 潍坊故事颂2016-11-08 10:16:00
- 我爱你,绿色潍坊2016-11-08 10:12:00
- 密州断想2016-11-08 10:15:00
- 情殇2016-11-08 10:14:00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