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忽村与忠义召忽

2016-10-27 16:40:00    作者:王培增   来源:大众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提要]召忽村与忠义召忽

  召忽村与忠义召忽

  王培增

  在我们潍坊市的安丘石埠子镇,有“东召忽”和“西召忽”两个村,村名都缘于两村之间的一座召忽墓。墓主人名字叫“召忽”,春秋初期齐国大将,是忠义之人。

  现在召忽墓封土高约3米,直径约6米。墓前立有一清雍正五年(1727年)所立的石碑,上刻有“齐召忽墓”四个大字,并刻有介绍召忽生平的文字及赞颂召忽的诗文。是安丘人马长淑(雍正八年进士)等人所立。

  召忽本人具体生平如何?他为何死后葬在这里?

  笔者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得到的基本情况是:

  召(shào)忽,春秋时齐国人。少负才名,胸有大志,喜研军国治理之术。齐襄公时,公子纠慕召忽才华和谋略,聘其为师傅,终日伴读不倦。管仲也与召忽一同辅佐公子纠。齐襄公统治黑暗,政局动荡不安,为恐遭杀害,于公元前686年,公子纠在管仲和召忽帮助下到鲁国姥姥家避难。同父异母兄弟公子小白在鲍叔牙的辅佐下投奔莒国姥姥家。不久,齐国发生宫廷变乱,齐襄公被杀,国内无君。公元前685年,公子小白抢先回到国都临淄夺取君位,为齐桓公。齐桓公为巩固政权,迫使鲁国处死了公子纠。召忽看到其主被杀,无比痛心,悲愤交集,自杀而献忠,死后葬于此处。管仲则有鲍叔牙的推荐,回到齐国被小白委以重任,当了国相。

  召忽死后,为什么没有被埋葬在鲁国国都曲阜,也没被葬在齐国国都临淄,而是被葬在今天召忽村这个地方?对此,在任何史书上没有明确说明。笔者通过比对史书上记载的齐、鲁、莒三国的边界,以及战国中期莒国被楚所灭之后齐、鲁、楚三国的边界,实地查勘了战国时齐楚长城遗址在今安丘、沂水、诸城三县交界处和在莒县北部东莞镇的走势,并结合史书上简略的“管仲射公子小白于莒道中”的记述,寻求到了原因。

  大体如下:

  今天的东、西召忽村,南面3华里处就是渠河,即古“浯水”。西南五六华里处就是卧牛城山,西北不到10华里就是摘月山。这一带在春秋时期是齐、鲁、莒三国的交错之处,西南是鲁国,西北、北面和东面是齐国,南面是莒国。

  齐国内乱被平定后,在临淄的大臣们做出了“在鲁国的公子纠和在莒国的公子小白兄弟两个,谁先到达国都临淄谁就是国君”的决策。为此,公子纠和管仲、召忽便向鲁庄公借得车兵,由管仲统领,从曲阜出发,直线向东北斜插,想在小白由莒国奔临淄的必经之路上截击小白。

  当时公子小白从莒国国都赶回齐国国都即位,即从今莒县县城向淄博市区走,最近的道路,要经过今召忽村一带。大队人马过浯河后,就需要停一停整一整。而管仲带人伏击公子小白的地点,就是现在召忽村一带。这一带在春秋时期是莒国北部边界,所以史书记载“管仲射公子小白于莒道中”。

  当管仲带兵从曲阜方向来到今召忽村一带时,正遇上公子小白的兵车队伍过渠河后也在这里休息。管仲迅速弯弓搭箭、射向坐在车里的小白。小白随即倒下,口吐鲜血。管仲认为大功告成,便带着他的人马得胜回曲阜,向公子纠报喜去了。

  虽然管仲的这一箭射得很准,但没有射死小白,这一箭是射在了小白腰带上的铜质或玉质链接扣、俗称“带钩”上(此事在《史记》上有记载)。他倒下吐血是自己咬破了嘴角而流出的血。公子纠和管仲、召忽等人以为小白已死,从鲁国回临淄的速度就慢下来了。而小白诈死瞒过管仲以后,迅速跑回临淄即位,成为齐桓公。

  而为什么召忽被埋在了管仲射杀小白未遂的地方?这是管仲所埋,可能管仲想证明,当时他确实是为公子纠出过力在这个地方射杀过公子小白,可是公子小白福大命大不该死,而自己绝非不忠不孝之人,后来转投向小白即齐桓公,是为了将共同的祖国(齐国)建设强大。

  召忽被埋葬在这里后,当时的人被召忽的“忠君”行为所感动,就堆一大土冢。鲁庄公虽被齐桓公所逼迫杀死了公子纠、而召忽又在他面前为公子纠殉死,但他也是敬重召忽的忠义,便为召忽镌刻了“齐召忽墓”石碑深埋在召忽墓前地下(直到清代马长淑等人给召忽立碑时才挖出)。这就是后人所评的:召忽殉死,比活着光荣;管仲求生,比殉死伟大。

  鲁庄公给召忽立碑,有出处:

  据安丘人马步元(字梅生,1847年—1925年)于民国三年(1914年)修编的《安丘新志》载:“召忽墓在邑南八十里摘月山左……雍正五年马长淑为立石,因土人掘地得一碑,镌四大字曰:‘齐召忽墓’。字极苍古,惜无年月及书者姓字,由来旧矣。”

  清代马长淑等人所立的碑上有“齐召忽墓”四大字,记载了立碑经过,以及立碑人姓名。其中有安丘人马长淑,负责记叙召忽墓位置和召忽生平等,诸城人张雯负责书写,李文敷负责组织人工干活,徐天祥负责向碑上镌刻文字。

  这碑上还刻有凭吊召忽的诗三首:

  一首是当地清著名文人樵唐氏题的(跋)诗:

  “柘山东下之高丘,烈士当年踪尚留。

  渺渺贞魂归有处,九天相伴子纠游。”

  (柘山即今摘月山)

  另两首诗是当时著名墨客、碑刻家安丘雹泉人徐天祥所作,其一:

  “召忽死忠臣节酎,贤名遂著鲁春秋。

  贞魂应有山霄矍,风雨难消土一邱。”

  其二:

  “姑幕城西召忽庄,高坟犹在未全荒。

  生臣业遂雄风有,烈士名留浯水旁。

  当日孤忠无转念,至今青史有余芳。

  空遗古迹柘山下,始向郊原奠一觞。”

  (姑幕城即今石埠子)

  另据碑文看,在1727年以前,在召忽墓侧还立有“忠孝祠”。

  召忽,一个忠臣良将,长眠在摘月山以东、渠河以北的召忽村。召忽村以此人命名,敬重的是召忽本人的忠义。

  【原载《潍坊日报》1992年9月5日周末版第六版】

  【《潍坊日报·今日安丘》2014年6月29日第四版亦刊发】

  作者:王培增,男,安丘市石埠子镇中心中学原副校长,高级教师,电话13805367966 ,邮箱:wxw891@163.com

  向本网爆料,请拨打热线电话:0536-8797878,或登录潍坊大众网官方微博(@潍坊大众网)、潍坊大众网官方微信(微信号:weifangdzw)。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菲菲

相关新闻推荐: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