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30 08:52:00 我要评论
儿药短缺困境待解,跨国药企“虎视眈眈”
“全面二孩”时代,儿童药品市场规模超过600亿元,品种占比不足2%
来源:南方都市
“目前全国7000多家制药企业,专业从事儿童制药的只有10余家,当前我国儿科用药绝大部分用的是成人药,儿药短缺等问题需要引起关注。”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郭云沛日前在广州如是说。
虽然此前断供的白血病患儿“救命药”巯嘌呤片日前已恢复供应,但因全国药交会和第32届中国医药产业发展高峰论坛而涌入广州的行业协会和药企,又将儿童药的话题提了出来。
儿药仍存供需矛盾
“全面二孩”时代,儿童用药如何补上短板的话题也格外受到关注。据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披露的数据,目前在我国17万多条注册药品中,明确标注“儿童”或“小儿”用药信息的有2650条,占整个注册药品的比例只有1.55%.
另外,据亚宝药业副总裁任伟透露:“在消化和呼吸系统疾病药物开发领域,儿药行业竞争激烈,且同质化严重。”据其透露,其实随着疾病谱变迁,血液、免疫及内分泌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近几年逐渐呈现高发趋势。但这方面的儿童用药十分稀缺。
这方面的问题,已获国内医药权威研究机构数据的印证。据CFD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披露的信息,儿童药品种少且种类集中的现象非常突出。该研究所的数据显示,我国儿童用药主要集中在抗生素类、感冒类、镇痛解热类、清热类以及维生素类。其中,儿童处方药以抗感染和呼吸系统用药占主导地位,分别占所有儿童处方药品的39%和25%;儿童非处方药也集中在呼吸系统相关的感冒、流感用药、咳嗽用药以及消化和胃部治疗药物。
值得注意的是,受上述情况的影响,我国儿童因药物引发的不良情况也有上升趋势。今年在京发布的《2017儿童用药安全现状报告》就指,1~4岁组儿童中,2012年~2016年期间药物中毒趋势明显上升。
什么因素导致“短缺”
那么,究竟是何原因导致了儿童药短板问题迟迟未能补上?
一品红药业一位负责人就将需求不能被满足简单归结于四点:第一个是品种少,第二个是规格少,不合理用药和说明书不明确。
“大部分的产品全部是儿童酌量、酌减。药品不足,企业也不愿意投入,有很多原因,比如临床研究难以进行,风险与复杂程度远高于成人,还有市场准入定价方面,医院准入,市场准入,招标准入,政策也没有完全落实。”该位负责人如是说。
以临床试验为例,受制于伦理等因素,儿童临床试验匮乏,儿童用药缺乏事实与数据,也是困扰儿药研发的难题。从中美比较可见,美国涉及儿童的临床试验占比达到20.74%,远远高过中国的2.35%.
此外,儿药开发后的经济账也在影响企业的积极性。
“同样的投入,开发一个儿科品种可能一年只能实现1亿元的销售,但如果是开发心脑类药物,销售就可能是5亿元。”任伟如是对南都记者说。在他看来,如何让企业有意愿去投身儿科用药,是政策制定方需要考虑的现实问题。
另据一品红药业董事长李捍雄透露,相比普通药物,儿童药的上市后研究也更加艰辛,耗费的时间也更加漫长。他举例称,其旗下某款药物,上市后再进行临床评价,足足花了四年时间。如果换做普通药,其实两年时间已足矣。
谁觊觎市场空当
其实,不管医药环境怎么变化,可以肯定的是,国家对儿童用药的政策倾斜正在不断加大。
据南都记者了解,自201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CFDA、CDE和卫计委等部门出台了系列具体政策文件和技术指导原则,儿药审评审批改革逐渐明朗。截至目前,已有超过70个品种入围国家卫计委、工业和信息化部、食药监总局印发的“鼓励研发申报儿童药品清单”。
而这还不包括“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儿童药市场需求的进一步释放。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新出生人口1867万,比2015年增长了11%,2016年新出生人口中有45%的贡献率来自二孩家庭。
基于行业起步低以及市场需求加大的影响,儿童用药正在被跨国药企视作充满发展前景的医药细分行业之一。
任伟告诉南都记者,由于发达国家的儿童药产业相对比国内发展成熟,在国产儿童药发展尚不成气候的形势下,面对中国潜在的市场需求,部分跨国药企“虎视眈眈”。“我们目前很担心国外药企进来竞争。据我了解,想要进来的并不少。”任伟如是说。
数说
中国儿童药市场空间有多大?
数据显示,我国儿童人口2.26亿,约占总人口16.5%,每年就诊人数超过3亿人次,儿童药品市场规模超过6 0 0亿元。
据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宣布的最新数据,跟美国相比,我国儿童人均医疗消费金额不足美国的1/10,市场潜力巨大。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