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镇化进程中探索“社区学院”模式的构想

2013-01-07 16:33:00    作者:郝际文   来源: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提要]十八大报告提及“城镇化”多达7次,预示着城镇化建设将成为十八大之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战略之一。我个人理解,“城镇化”可以概括成简单的5个字:“农民变市民”。然而,“农民变市民”绝不仅仅是让农民离开土地、从平房住进楼房或是从农村搬进城里那么简单,而是一项艰巨的、复杂的系统工程。

  十八大报告提及“城镇化”多达7次,预示着城镇化建设将成为十八大之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战略之一。我个人理解,“城镇化”可以概括成简单的5个字:“农民变市民”。然而,“农民变市民”绝不仅仅是让农民离开土地、从平房住进楼房或是从农村搬进城里那么简单,而是一项艰巨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加强和普及对农民市民化的教育培训,从而提升农民以及全民的人文素养、谋生技能、文明修养、创业精神等综合素质,让农民更好地、更快地融入城市,应是推进这一系统工程的应有之义。根据我市“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6%以上,城镇人口增加70万人以上。目标明确,任务艰巨。

  但是,从市内外现有的教育资源来看,无论是公办教育还是民办教育,无论是学历教育还是非学历教育,都很难担负起农民市民化教育这一重任。因此,针对农民市民化教育的开放性、普及性、免费性、实用性等独有特点,探索和创新平民教育模式,对于加快“农民变市民”具有重要意义。鉴于“社区”是城市或城镇中的最小单位,直接面向老百姓、服务老百姓,不妨把这一新型平民教育模式暂命名为“社区学院”。具体措施如下:

  一、试点探索,不断充实“社区学院”理念。“社区学院”是一个全新的平民教育概念,目前全国并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效仿。但它应基于这样一个基本的理念:没有围墙,不收学费,不分年龄段、不分学历程度(体现孔子所说的“有教无类”),面向社区内所有群众,提供满足群众所需求的技能培训、文化修养、礼仪知识等方面平民化教育培训(以非学历教育为宜)。在实施过程中,应按照“先行试点、逐步推广”和坚持公益性的原则,在条件成熟的社区先行设立“社区学院”。在试点和推广的过程中,应注重发挥基层一线的主动性和创造力,不断总结成熟经验,不断充实完善“社区学院”理念,争取在我市率先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平民教育模式,推动农民通过接受教育而“有尊严地”融入城市。

  二、整合资源,不断提升“社区学院”效能。采取以政府为主导,以社区为主体,发挥社区党组织的总揽各方资源作用,整合民政、教育、组织、文化等部门资源,以“低投入”、“高效能”推动“社区学院”建设。对于条件较好的地方,鼓励以财政投入的方式办好“社区学院”;对于财政困难的地方,也是可以做到“零投入”建设“社区学院”。应注重整合和利用好以下现有资源:一是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组织部门负责,目前我市各村、各社区都有远教站点、远教设备,且大多已实现宽带接收),可作为“社区学院”远教课堂。二是“农家书屋”(文化部门负责,目前我市各村、各社区已普遍建成农家书屋,不少地方还建有电子阅览室),可作为“社区学院”图书馆。三是社区活动场所及配套设施,可作为“社区学院”教学场地。四是人力资源(具有专业背景的社区干部、大学生村官、退休老干部以及社会知名学者,致富能手、创业能人,有一技之长的“土专家”,等等),可作为“社区学院”的授课人员。

  三、突出实践,不断丰富“社区学院”内涵。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以及普通学历教育等不同的是,“社区学院”教育的落脚点应在于适应城镇化发展需求,推动农民更好、更快融入城市。因此,“社区学院”在教育上,应突出平民教育的特性,不仅仅要注重技能培训,提升受教育者的谋生能力,还应注重文化体育、人文素养等培训,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具有健全人格的公民。在教育实践上,可以灵活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比如,远教教学:利用远教设备,群众随到随学,免费开展培训。社区讲堂:利用周末时间,组织创业能人、致富能手、社区干部、大学生村官、文化爱好者等“乡土专家”、“草根学者”上讲坛,以志愿服务的方式向群众授课。实践基地:选取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创业项目、公益开发岗位等作为实践基地,定期组织群众参观学习。另外,还可以借助新媒体手段,利用手机方便、普及的优势,定期免费向群众手机发送“浓缩”课程,把“社区学院”的课堂搬到手机上。

  四、难点及解决方案:对老百姓来讲,就业和受教育是最大的民生。“社区学院”模式集合了促进就业和普及教育等作用,毫无疑问是件民生好事。但是把这件好事办好、办实,面临的最突出问题,不是资金、资源或人才的问题,而是如何吸引群众特别是农民的参与上。我个人认为,要想畅通“进口”(吸引群众参与进来),首先要打通“出口”(帮助农民融入城市、提升群众幸福指数)。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在为群众提供教育培训的同时,还要提供诸如用工信息、就业推荐、信息咨询、法律援助等全方位的服务,让群众切身感受到“社区学院”模式带来的实实在在好处。

王盈盈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