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07 09:53:00 来源:华商报 我要评论
这是一条永远无法靠岸的船。这条船的船主是台湾著名主持人蔡康永的爸爸蔡天铎。
当时,很多人为了赶上这班船,或用权势或用关系。
因为与另一艘轮船的对撞,上千条生命随着这铁壳大船被海水埋葬在冰冷的海底。这一埋就是65年。
这条船就是太平轮,东方的泰坦尼克号。
随着吴宇森拍摄的电影《太平轮》的上映,太平轮再次引发大众关注。台湾作家张典婉的纪实文学《太平轮一九四九》也是关于这一历史事件的重要作品。近日,华商报记者电话采访了身在台湾的张典婉。
张典婉的母亲是1948年搭乘太平轮来到台湾的。母亲喜欢讲太平轮,丝毫不理会张典婉对这个听过无数次的故事的厌烦。母亲去世时,在一个箱子里,张典婉看到了母亲当年乘坐太平轮带到台湾的东西:几根用布袋包住的金条、一个上海身份证、一张地契和一个记满了电话的小本子。电话号码只有四五位,早就过时了,无法拨打。
张典婉说自己当时跌坐在地上痛哭失声,之后便决定搜寻那些与太平轮一起沉没的家族故事,而这些的最终目的,是讲述那一代人的离散与流亡。
从此,张典婉往返于大陆、香港与台湾,流连于图书馆档案馆,只为了找到关于太平轮的更多线索。
只要能帮助大家了解太平轮我都愿意
吴宇森的电影《太平轮》上集日前上映,媒体在介绍他的作品时,大多都认为这部电影改编自张典婉的《太平轮一九四九》。
华商报:电影是否改编自你的《太平轮一九四九》?吴宇森找过你吗?
张典婉:老实说我不知道。当吴宇森导演说他要改编《太平轮》时,我也一直期待可以贡献什么故事。2013年初,吴宇森导演到台北请工作人员约我见面,吴导说过谢谢我的书,他说不是拍我的《太平轮一九四九》,只是拍一个一九四九年的爱情故事,故事里有艘太平轮。
华商报:对此你有意见吗?
张典婉:我没什么意见,我也不敢有意见。吴导一开始就斩钉截铁地跟我讲不会用我的书、不会买我的版权。所以我也没有参与他们的电影制作,而且因为家中公公过世,短时间内可能也不会看电影。有人问我和他关系怎么样,我只见过他一面,希望澄清一下。
华商报:听说你给过吴宇森他们遇难者家属的联系方式。
张典婉:今年1月,吴导的剧组到台北拍片,有工作人员表示希望到我家里来访谈,并希望我给他们介绍《太平轮一九四九》书中的受访者。那天我问了那位工作人员,我问她,是要把这些访谈放入片花吗?她说不是,只是自己有兴趣,与吴导无关。我提供了所有受访者名单和电话让她访问。之前见面时,我还提供了书中没有着墨太多的动人爱情故事。其实所有的人来跟我要,我都会给,只要能帮助大家了解太平轮,我都愿意。
这些年,受访者一个个凋零
齐邦媛的《巨流河》,龙应台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还有白先勇的小说《谪仙记》都涉及到太平轮。作为台湾资深媒体人,张典婉曾召集太平轮生还者和遇难者家属在东海举行海祭活动。
华商报:电影《太平轮》上集上映,讲述了三段爱情,沉船还没展现,你觉得这个结构怎么样?
张典婉:我不关心用美国商业片模式来消费生死别离,我关心何时能抚平昔日伤痕。我希望更多人关注太平轮这段史实,而不是乱世爱情。
华商报:今年舟山群岛的年轻人成立了太平轮研究会,积极争取在失事地点建太平轮纪念碑。
张典婉:我很感谢这些年轻朋友。
不知道吴宇森导演是否知道太平轮昔日靠岸的码头要拆除了?是否知道我们曾去抗争?今年二月凄风苦雨,站在台湾基隆西二西三码头的抗争现场,我心中最不舍的是这个码头。太平轮永远到不了的终点难道就要从此消失吗?
当许多人聚焦在太平轮是东方的泰坦尼克号,或用好莱坞情节比拟沉船灾难,大部分遇难者家属有不一样的见解,在纽约,李昌钰博士及张祖华说:太平轮的记忆岂是爱情而已呀!这是上千个家庭妻离子散的人间苦难!
华商报:对你而言,沉船苦难并没有结束是吗?
张典婉:参加抗争的吴漪曼教授日渐年迈,她常惦念:太平轮纪念碑什么时候建好呢?
这些年,受访者一个个凋零,叶老在近日走完人生最后一程 ,梅娘等几位幸存者在去年辞世。1949年1月27日失事的太平轮,始终没有靠岸。
华商报:如果邀请吴宇森导演到现场,以他的影响力或许对保住码头更有力?
张典婉:今年吴导在台北拍摄电影《太平轮》时,我曾委托来拍摄遇难者家属的工作者,可否在1月27日与太平轮遇难者家属一起凭吊。工作人员回答;吴导很忙。老实说太平轮遇难者家属还是有些小小的失望。据我了解吴导在开拍电影之前,并没有与太平轮遇难者家属有过接触(当然很多人会说历史与虚构的故事不同)。此外我有些小小的疑惑:昔日大陆拍摄乔家大院,乔家后人参与了编剧,陈凯歌拍摄梅兰芳电影也曾询问过梅葆玖,吴导为什么不能这么做呢?
我感谢大家对太平轮的关注。请大家关心台湾基隆西二西三码头能不能保住,能否在基隆重塑太平轮纪念碑对我们来说更重要。
太平洋上太平轮不太平
1949年1月27日,太平轮因超载、夜间航行没有开启航行灯,于上海开往台湾基隆途中,在舟山群岛海域的白节山附近与一艘载着2700吨煤矿及木材的货轮建元轮相撞,两船沉没。太平轮上逾千人罹难,据说全船只有三十六人获救。幸存者李述文在获救后写的《太平轮遇难脱险记初稿》最后,留下了一句“太平洋上太平轮不太平”。
华商报:太平轮沉船的情况是怎样的?
张典婉:当时太平轮人数已超载,本来只能卖508张票,可上船的有上千人。船上非常拥挤,船舱里、甲板上都是人,旅客把走道都塞满了,有些台阶还坐了人,动弹不得。大量挤上船的旅客以及买票者的小孩都未列入名单。
受访者刘真实的公公幸运地搭上了上一个航班的太平轮。他当时只有十五六岁,身上缠着金条想换船票,但是船快要开了,家人已经上船,让他跳上去。有人身上缠着金条,用力跳,金子太重了,人就落入水里。他扔下身上缠的金条,用力一蹬,跳上了已经开航的太平轮。而下一个航班的太平轮就沉在舟山群岛。
华商报:太平轮沉船的原因有哪些?
张典婉:有人说是超载,有人说是船员只顾饮酒作乐。太平轮只是一艘中型船,但是那天上了近六百吨的钢条。为了在戒严期间赶着出吴淞口,太平轮快速前进,大船出港本应点灯,但是时局紧张,行驶在吴淞口的大小船只都不鸣笛、不开灯。往来的船只为赶年关,静悄悄地在海面上行驶。开船那天,正是农历小年夜,第二天就是除夕,全船大多数人都沉浸在欢乐气氛中。
据生还者徐志浩回忆太平轮大副当天已喝醉,交由三副掌舵,三副忘记转舵,等发现建元轮迎面而来,提醒挂灯鸣笛已经来不及。
华商报:当时海上求生是怎样的情况?
张典婉:据今年88岁的生还者叶伦明回忆:当时两船相撞不到几分钟,太平轮立即下沉,四周都是凄惨的哀号。他与一些人趴在木箱上,熬到天亮才被一艘外国军舰救起。海上求生是生死存亡的关头,有温暖的相依相助也有人性的丑恶。例如生还者葛克曾经告诉妻子,当年还有人拿着枪逼迫别人让出木板。叶伦明在事隔60年后,都还记得在漆黑的夜里,有人划着救生船,不管身边的哭喊求救声,扬长而去。海难发生,大家都问:太平轮船长呢?太平轮生还者张顺来在证词中说:“船沉以后,船长跳海死了,他说无脸见人!”
希望通过我的努力将这些历史拼图复原
在太平轮的死者名单中不乏有名望的人物,包括著名音乐教育家吴伯超、刑事鉴定专家李昌钰之父李浩民等。李浩民在太平轮事件中去世后,家境一落千丈,李昌钰只好去读警察学校,因为是免费的。
华商报:现在还有在世的生还者吗?
张典婉:只有两位,年纪也大了。我今年6月去纽约采访一个遇难者家属,老太太95岁,还在写英文自传,其中有一章节就谈到太平轮。她和先生当年都是记者,先生在沉船事件中过世后,她肚子里怀着女儿,带着儿子到了台湾,把另一个女儿留在天津,后来那个女儿被法国人收养,一直到1978年,全家人在香港第一次团圆。
华商报:太平轮又被称为黄金船,据说当时船上散落了很多珠宝首饰,现在的太平轮呢?
张典婉:船的残骸还在舟山群岛海域。我们到失事现场看,船其实只有300公尺就到沙滩了。听说之前还有人打捞了一些债券,黄金银圆早就被一些海盗拿走了,太平轮现在只剩残骸。曾有人向我兜售,告诉我有太平轮沉船的东西,我不可能买。华商报:从2004年你参与《寻找太平轮》纪录片采访到2009年完成《太平轮一九四九》,你自己的感触是什么?
张典婉:人生无常,好好把握现在。还有很多我们共同的记忆都在时光中被遗忘了,希望通过我的努力将这些历史拼图复原。 华商报记者 刘慧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