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树》:生命的恩典之路

2013-11-11 07:32:00    作者:   来源:光明日报  我要评论

关键词: 影片 生命之树 宗教体验 视觉标记 创世论
[提要]2011年的戛纳电影节上,一部散文诗般的电影赢得影评人的一致好评,最终征服了评委会而获得金棕榈大奖。《生命之树》是在《天堂之日》三十多年之后特伦斯·马利克野心最大的作品,讲述美国中部地区奥布瑞恩夫妇与他们三个儿子的故事。

《生命之树》剧照

  2011年的戛纳电影节上,一部散文诗般的电影赢得影评人的一致好评,最终征服了评委会而获得金棕榈大奖。影片充满美轮美奂、超乎想象的瑰丽画面,加上如诗一般令人陶醉的旁白,观众仿佛置身于极致想象的梦境,而故事似乎只是主人公回望尘世的段段往事。这部摄影绝美、构思奇特的电影就是《生命之树》(The Tree of Life),出自美国著名导演特伦斯·马利克之手,是最近几年最被关注的艺术电影。

  特伦斯·马利克可能是当今美国最桀骜不驯的导演,他顽固地坚持个人理想,不向好莱坞商业法则屈服,三十年来只拍了六部电影长片,好莱坞大公司对他唯恐避之不及,但影评人对他趋之若鹜。他的成名作是1978年的《天堂之日》,影片以其高超的摄影技巧和如诗如画的风格而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生命之树》是在《天堂之日》三十多年之后特伦斯·马利克野心最大的作品,讲述美国中部地区奥布瑞恩夫妇与他们三个儿子的故事。奥布瑞恩和他的太太接到了小儿子在游泳时不慎溺水身亡的噩耗,影片从此返回到过去,甚至回到人类史前的蛮荒文明和宇宙之初,天地世界不断转化,逐渐过渡到奥布瑞恩夫妇的恋爱与结婚,三个儿子呱呱坠地时的爱意和幸福。影片讲述最多的是三个男孩的成长过程,他们在下午的阳光下无拘无束地围着房子奔跑、玩耍,影片回忆了父亲严厉的训斥与母亲温暖的爱抚……然而,《生命之树》不是那种我们习以为常的成长故事或家庭情节剧,表达转瞬即逝的主观世界才是《生命之树》最大的特征。几个孩子的成长是通过类似回忆或梦境的吉光片羽拼接而成,在神秘而迅捷的音乐中,凌乱的镜头和段落之间快速切换,尽管串联起似有若无的相对完整的线性故事,但在叙事上依然是高度背离传统的,很多段落充满了主观性和即兴色彩。观众在那些没有关联的情节之间游走,跟随者孩子们闪烁不定的眼神,仿佛穿梭于现实和主人公无边的内心世界之间。

  《生命之树》的故事有特定的社会和时代背景,发生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美国中产阶级家庭,但实际上,影片承载的是特伦斯·马利克对生命内在的神秘主义感受,以及面对死亡与恩典的宗教体验。影片始终被明亮的光芒包围着,仿佛一切都发生在上帝庇佑下的世界或者伊甸园,通透而温暖的光线成为马利克的电影一脉相承的视觉标记。影片开场用惊人的宇宙大爆炸和白垩纪地壳核爆炸,展现生命的出现,而在结尾,在近乎天堂的白色沙滩上,成年的杰克遇到了死去的弟弟,还有父母,他们在海鸥翱翔的天空下拥抱,整个段落没有对白,仿佛平静空灵的来生,耳畔传来神圣而悠扬的灵歌。《生命之树》是以杰克的弟弟溺水而亡这件事为轴心展开的,马利克似乎告诉我们:人在生命瞬间的感受,其实与一生的意义同等重要。通过片段式的情节,《生命之树》勾勒出一个熠熠生辉的成长故事,追述了成长中的典型事件,也传递出人的存在仿佛浮生若梦、变化无常,人生一世有着难以化解的忧愁与怀旧、犹豫与迷惑,孩子表面看上去无拘无束、难以琢磨的性格,其本质是少年时代经历的情感。

  这部电影之所以让人刮目相看,一个重要原因是影片在相当程度上有导演马利克的自传成分,《生命之树》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50年代的德克萨斯,这是马利克成长的地方,而且少年时代的马利克与少年时代的杰克有许多相似之处,马利克也是三兄弟,马利克最小的弟弟曾是一位优秀的吉他手,被西班牙吉他大师安德烈斯·塞戈维亚收为入室弟子,但最后因精神崩溃而自杀。马利克的另外一个兄弟在少年时代被火烧伤,影片中也有一个邻家孩子在事故中被烧伤。这都能说明影片无限贴近了马利克的私人情感,他把少年时代体验到的失去兄弟的痛苦、对母亲的迷恋和依赖渗透进影片的情节中。因此,尽管结构松散,变幻莫测,但影片的意涵却不难理解,通过个体、家庭与世界的对立,讲述痛苦、快乐、忧愁、爱与死亡这些基本情感,在人的生命中是如何留下印记的。

  从生死观的角度看,《生命之树》用个人与家庭中的成长主题和死亡主题,讲述了基督教的生死观,对生命和往昔的美化与眷恋,流露出对线性生命时间的崇信,即人的生命注定是线性的过程,必然有一个终点是天堂或地狱。影片把花园拍成伊甸园、把沙滩拍成天堂,不断传来主人公对神的倾诉,这些都是明显的基督教隐喻。奇怪的是,马利克把宇宙大爆炸学说放在了这个基督教式的生死寓言中,科学主义对世界起源的解释与基督教的创世论是矛盾的。因此,《生命之树》传递着典型的美国式保守主义价值观,这种对家庭、理性和神性的重视,其实与好莱坞商业大片的价值观是相同的,只不过藏在马利克炫目新锐的影像美学背后。影片首尾出现了通过微观摄影拍摄的幻觉影像,对生与死作出了精彩的视觉化诠释。

  (李洋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沈广安
潍坊新闻 · 聚焦 · 娱乐 · 社会 · 体育 · 科技 · 军事
    想爆料?请登录大众网潍坊频道(http://weifang.dzwww.com),拨打新闻热线0536-8797878,或登录潍坊大众网新浪微博(@潍坊大众网)提供新闻线索。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无觅关联推荐,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