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贺杰 通讯员 郑晓伟)村民还是那些村民,却因为有了法律顾问的加入和法律顾问的制定,而更加的懂法、守法;干部还是那些干部,却因为一个个机构的设立而使他们更受村民爱戴;村还是那个村,却因为一系列稳定措施的落实而变得更加富裕。下坡村,一个由稳定村向富裕村转变的典型,正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向着乡村振兴战略目标走来!
下坡村位于乔官镇东南部,村庄占地150亩,耕地1300亩,有210户,832人,党员24名。主导产业为种植业、板材和塑料加工产业。多年以来,该村通过亲情化管理、法治与德治结合、加强村民自我管理等形式,提升村级文明水平,实现村庄治理更加规范,社会更加和谐稳定、村庄更加富裕殷实,走出了一条新时代社会综合治理的新路,是新时代枫桥经验典型的生动体现。
打造“全村一家亲”亲情化管理模式
“组织人员先帮田名章把家里卫生收拾收拾,协调邻居把田开国家的地给浇了。”这几天,下坡村支部书记又数算起了村里的几个贫困户。“村里仅剩下4户享受政策的贫困户了,都是上了年纪无人赡养的老人,大队上能帮一把就帮一把。”
下坡村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村民通过兴办村集体企业有了一些收入,但是仍有部分群众因为各种原因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下坡村结合自身条件,实行“全村一家人”管理,以村委会牵头,组建帮扶对子,组织全村贫困户与企业老板“结对子”。实行对口帮扶。企业老板通过力所能及的提供就业岗位和资金扶持,实现了大多数贫困户尽快脱贫致富,跟上了全村发展的步伐。对一些丧失劳动能力,无人赡养的贫困户,则由村集体兜底,与周边邻居结成对子,村集体给予适当补贴,使贫困老人得到同等关爱。
下坡村还制定村级青少年成长计划,将村内的青少年组织起来,利用寒暑假时间,在村委办公室举办思想和法制道德教育讲堂,聘请村内老人讲解村庄传统文化、《三字经》、《弟子规》,放暑假的大学生讲解未来规划和国家法律法规,丰富了村内孩子的课余文化生活,为村内孩子成长成才搭建了平台。对外来务工子女,下坡村也一视同仁,有效增强了外来务工人员的归属感。
除此之外,下坡村针对刑满释放人员、精神病患者、残疾人员等特殊群体,也都制定了帮扶措施,寻找合适人选,形成帮扶对子,了解思想动态,将每个人都统一到村庄大家庭中来。
![]() |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