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邑卜庄镇草编实现产业化 畅销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2018-03-15 10:00:00    作者:周晓晴   来源: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提要]现在本该是农闲时节,但在昌邑市卜庄镇,不少农户却一直没有闲下来,他们利用当地盛产的小麦秸秆、玉米棒皮等在家里进行草编,加工挎包、提篮、储物盒等草编制品,成为当地的一大特色产业门类。草编产业在鼓起农户腰包的同时,还将浓浓的乡土文化传播开来,产品名扬海外。3月12日,记者走进这个远近闻名的“草编小镇”一探究竟。

  现在本该是农闲时节,但在昌邑市卜庄镇,不少农户却一直没有闲下来,他们利用当地盛产的小麦秸秆、玉米棒皮等在家里进行草编,加工挎包、提篮、储物盒等草编制品,成为当地的一大特色产业门类。草编产业在鼓起农户腰包的同时,还将浓浓的乡土文化传播开来,产品名扬海外。3月12日,记者走进这个远近闻名的“草编小镇”一探究竟。

  足不出户加工草编,一天能编五六个

  3月12日天气正暖,记者走进昌邑卜庄镇站里村孙美芳的家里,宽敞的小院干净整洁,58岁的孙美芳正坐在门口编着一个棕色的储物筐,几个编好的筐子放在脚边,老伴在一旁喝着茶看着电视,两人时不时聊上几句打发着时间。

  一个方形的木框支起架子,一侧是整齐的一排钉子,棕色的绳子细密地缠绕,孙美芳的双手飞快地从绳子间空隙绕来绕去,右手时不时从地上的袋子里拿出几片染好色的玉米皮,接续到之前玉米皮的末端,眼见着储物筐一点点显现出来。短短十几分钟,她就编了约10厘米高。

  “上了年纪眼神不好使了,一天也就能编五六个。”孙美芳笑着说,卜庄镇妇女历来有农闲时编草编的传统,自己娘家也在卜庄镇,打记事起,就常常看到母亲掌着一盏煤油灯,在昏暗的灯光下“掐辫子”。所谓“掐辫子”,即麦收时挑选粗细适中的麦秆,用清水浸泡并熏白,使其变软变白,通过农妇灵巧的双手,很快变成了一条条洁白、细密的长辫子,成为制作草帽、草垫的主要材料。那个年代,一条“草辫子”只能卖几分钱,从小开始,孙美芳就跟着母亲“掐辫子”卖钱补贴家用。

  除了侍弄着几亩地,孙美芳平时还跟着丈夫跑运输,一年到头少有空闲的时候。辛苦劳碌了大半辈子,孙美芳依然闲不下来,农闲或者没有活儿的时候,她就从村西的合作社里要点草编的手工活,一来挣点零花钱,二来打发时间。

  “一个筐五元钱,一天挣二三十元钱,这个活对我来说就是个‘耍儿’,忙惯了真是一刻也闲不下来。”孙美芳脸上笑着,手里的活也没停下来,她说,别看挣的不多,对老两口来说已足够日常生活,工具、原料都是合作社提供,而且有人定时上门来收,工钱也不会欠着,她觉得很知足。

  农忙种地农闲打工,工钱足够生活

  孙美芳口中所说的合作社,指的是离她家不远的昌邑市润天草制品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里有多个车间和产品展览馆,记者走进西侧的一个车间,几台类似缝纫机的机器一字排开,女工刘肖霞和工友们正在进行“机订”作业。

  刘肖霞拿起一捆绕成圆圈的“草辫子”,利落地将其挂在右手边的一个架子上,之后扯起“草辫子”的一端,在缝纫针底下慢慢缝了一个圆圈后,手上的动作越来越快,很快圆圈的面积越来越大,之后她将圆圈倾斜,针脚细密地落到“草辫子”上,形成了一个弧形,很快一顶草帽便做好了,像这样的草帽,她一天能加工100多个。

  刘肖霞住在1公里外的韩店村,已经在这里干了十多年。“农村娱乐活动比较少,以前农闲时就是聚在一起拉拉呱、打打扑克,现在一年到头,除了春种、秋收,我都在这里干活。”刘肖霞说,对她这样的熟练工来说,一天挣七八十元很轻松,活多的时候能挣到百余元,这还不耽误她一天三顿给家人做饭。

  记者注意到,在这里务工的多是农村妇女,她们多在45岁以上,也不乏六七十岁的老年人。在另一个车间里,工人们各司其职,有的在做缝纫,有的则在打孔、穿绳。66岁的刘淑芹正在给一批准备出口的手提袋装把手,这是车间里最轻松的活了。刘淑芹住在合作社附近的后王村,孙子由老伴接送,家里不忙时她就到这里来打工,合作社按天给她结算工资,平均下来每天也有三四十元的收入,不仅足够老两口生活,偶尔还可以给孙子孙女买点零食。

  产品行销海外,带动四千多从业人员

  合作社的产品展厅里,各式收纳筐、提篮、女式挎包、草帽等琳琅满目,有的保持着自然、古朴的金黄色,再辅以针织、亮片等装饰品,一眼就能看出是天然的草编制品;有的则颜色鲜艳夺目,经过深加工后难以看出其原材料竟是简单的秸秆或玉米皮。

  20多年前,纪丛建发展起了家庭式的草编加工作坊,利用当地盛产的麦草和玉米皮,通过硫磺熏制、染色等环节,加工成各类草编制品。

  随着全球范围内节能环保意识的增强,国际市场对草编等绿色、环保产品的需求快速上升。2008年,为适应时代发展和更好地带动当地农民增收,在当地政府的指导帮助下,纪丛建的家庭作坊重新组建为昌邑市润天草制品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现代企业经营方式,为草编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如今,产品品类不仅包括提篮、女式挎包、草垫、草帽,还扩大到了由EVA布、纸布加工而成的环保包装盒等共计500多个品种。”纪丛建说,合作社主要承接外贸订单,产品主要销往欧洲及日韩、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年营业收入1000余万元。

  除了在合作社固定上班的100多名工人,更多的草编工艺品加工者分布在卜庄镇乃至附近青岛平度新河镇的20多个中心村。“这些加工者多是五六十岁的农村妇女,她们出门不方便,更适合拿着工具和原料在家加工。”纪丛建介绍,每个中心村都设有加工服务站,每处服务站辐射周边几个村庄,服务站将合作社加工完成的半成品送到农户家中,她们在家就能做手工活,如钉里布、缝把手等,以此共组织和带动家庭从业人员4000多人。

  组建龙头合作社2家,草编成特色产业

  据史料记载,草编在卜庄镇一带有数千年的传承历史,目前已成为当地的一大特色产业门类,也是当地传统民俗和文化技艺的重要组成部分。

  卜庄早期的草编产业是以家庭为单位,利用当地丰富的麦草和玉米皮等资源,就地取材,主要制作农村家庭日常生活用品,如草帽、坐垫等以满足家庭日常生活需要。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家支持发展手工业制品用于出口创汇,在昌邑、莱州、平度一带,在集体劳动之余,几乎家家户户都加工草编外贸产品,形成了历史上草编产业发展最兴盛时期。后来,随着其他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农村青年劳动力大量转移,市场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给草编产业发展带来较大冲击。

  卜庄镇党委副书记钱峰介绍,卜庄镇作为农业大镇,玉米、小麦种植面积达10万多亩,年产玉米秸秆、小麦秸秆等农作物秸秆5万多吨,这些秸秆粗细均匀,韧性高、质地好,是编织各种草编产品的上乘材料。近些年来,卜庄镇充分发挥这一资源优势,发展草编产业,在减少秸秆焚烧带来环境污染的同时,带动群众创收增收。

  目前,卜庄镇已组建龙头草编工艺品合作社2家,草编产品以编工精细、花色繁多、绿色环保等特点在海外享有美誉,畅销欧美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镇草编产业已由原来的代代传承,简单的粗加工、代加工向现在的自主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由此衍生的现代草编工艺品具有绿色、环保、无污染的特点,成为具有显著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

  声明: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
初审编辑:沈广安
责任编辑:焦雪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