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农历大年初四。凌晨3点半,昌邑市围子街道姚家郜村的姚学鹏简单吃了点饭,仔细检查前一天下午装好的一车大姜后,便发动起三轮车,与母亲一同赶往15公里之外的昌邑市宏大生姜批发市场。
今年33岁的姚学鹏平时在潍坊市区工作,在他看来,能利用春节假期帮父母卖姜,既分担了他们的辛劳,也体会了收获的喜悦,很有意义。他感慨说:“俺家已经种了15年姜了。要不是种姜,前几年哪有钱在潍坊买房?”
像姚学鹏家一样,这些年昌邑市依靠种姜发家致富的农户不在少数,“昌邑大姜”的品牌影响力更是日渐扩大,继2012年被农业部认定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2014年形成“中国·昌邑生姜价格指数”后,去年,“昌邑大姜”又成功入选省第二批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4点多,姚学鹏跟母亲到达宏大生姜批发市场。此时的市场内灯火通明,每条洗姜线上都挤满了满载生姜的三轮车。姜农们互问“过年好”后,纷纷拿出样品摆在划分好的区域,等待商贩前来打价。
很快,就有好几个本地和外地的商贩到姚学鹏家的车子前打价,但因为出价较低,都被姚学鹏的母亲婉拒了:“我这姜就是小点,可没有一点花皮(姜块有红斑)和癞皮(姜块有小气泡)。俺的姜,恁尽管放心!”
“大过年的,一斤多加6分钱吧,六六大顺!”旁边一位姜农的一番话,引来一阵会心的笑声。
“两块五一斤!”当一位商贩的出价达到姚学鹏母亲的心理价位后,她爽快地答应了,并立刻着手洗姜。她一边摆姜一边说:“姜从地里出来,先摆到车上,再摆到姜井里,再摆到车上拉过来,然后再摆好冲洗……说是种姜挣钱,光整整齐齐地摆上八遍,也够麻烦的。可话说回来了,咱老百姓的好日子不就是这么干出来的嘛!”
卸车、洗姜、装车、过磅、入库、结账,忙碌到上午10点,姚学鹏家的一车姜销售一空。
“照今天的价,一亩地能剩一万来块钱,有账算。明后天再出上几车来卖,然后就该晒姜种、准备种姜的活了。今年打算再多种上几亩!”把钱小心翼翼地放进口袋后,略显疲惫的姚学鹏母亲满面笑容。
![]() |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