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政府网:在省第十次党代会上,省委书记姜异康在报告中指出,未来五年山东省将以深入实施蓝黄两大战略为引领,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和高效生态经济,更加突显蓝黄“两大引擎”的示范、引领、带动作用,促进全省经济强劲、持续、平衡发展。潍坊市处在蓝黄交汇、功能叠加的重要位置,近年来在推进“两区”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重大进展或重要成果?
刘曙光:在蓝黄两大战略规划中,潍坊是衔接东部沿海与内陆腹地的重要节点,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主体区的核心城市,也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重点区域。近年来,潍坊市委、市政府深刻认识肩负的重要使命,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自我加压、强力推进,“两区”建设起步顺利、势头良好、成效明显。
一是规划体系基本建立。编制完成了潍坊市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确立了“一带、一体、两翼、多点”的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布局。“一带”,就是把北部滨海地区作为全市海洋经济发展的隆起带和核心带动带;“一体”,就是以潍坊中心城区半小时经济圈为主体,重点发展高端产业;“两翼”,就是以诸城和高密为东翼,以青州和临朐为西翼,加强与青岛、日照和内陆地区的联系互动;“多点”,就是以各开发区和重点园区多点支撑,加快向海洋产业、高端产业转型。有关县区的规划和有关专项规划也已编制完毕。
二是沿海开发实现突破。作为“两区”建设主战场的北部沿海地区,已累计完成投资1685亿元,配套面积307平方公里,在建过亿元项目404个,总投资超过2000亿元。滨海区基本形成了经济新区、滨海新城的发展框架,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其中潍坊滨海海洋经济新区和中外合作产业园被列入全省重点支持的“三区三园”。
三是支撑能力显著增强。潍坊港实现一类口岸开放和对台直航,港口吞吐量达到2000万吨,成为地区性重要港口,德大、益羊和疏港铁路加快建设,潍日高速完成投资人招标,潍坊机场迁建取得阶段性成果,黄潍和莱昌输油管道基本建成,沿海防护堤、北部水网等重大工程加快推进。
四是高效生态和现代海洋产业快速发展。全市有19个项目入选省蓝黄重点项目,居全省第三位。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涉海企业达到483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487亿元,中海油石化盐化一体化、潍柴大功率船用柴油机及配套产业基地、弘润石化石油储备基地、国电岸基风电等一批重大项目取得重要进展。
五是各类园区加快向蓝色高端转型。滨海区成为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高新区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和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这些都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山东省政府网:刘市长的介绍,让我们感受到了潍坊强劲的发展势头。在今后的“两区”建设中,潍坊怎样贯彻落实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更好地用好这两大引擎的示范、引领、带动作用?
刘曙光:开发北部、走向大海,是潍坊人民多年来的梦想,也是历届市委、市政府的不懈追求。加快蓝黄两区建设,是潍坊最大的发展机遇。今后五年,潍坊市将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加快落实蓝黄两区发展规划,坚持海陆统筹、蓝黄融合、全域联动、重点突破,努力把潍坊建设成为海洋经济大市和滨海城市,建设成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增长极。
一是突出抓好规划引领。围绕推动蓝黄一体化发展,不断完善“一带、一体、两翼、多点”的总体布局,科学确定突破方向,积极向高效生态和海洋经济转型。滨海地区发挥沿海优势,大力发展海洋循环经济,加快建设特色滨海新区;中心城区大力发展高端新兴产业、科技研发、现代服务业,为“两区”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两翼”区域加强与周边对接合作,聚集资源,借势发展,加速融入“两区”建设的发展格局。
二是突出重点区域带动。把潍坊北部滨海地区作为“两区”建设的主战场、推动全市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承接科学投入的最大空间,加快推进以潍坊滨海区为中心,寿北、昌北为两翼的三大板块开发建设。把滨海新城建设作为实施蓝黄战略的关键环节,科学布局产业、商住、科教等功能,高标准建设新区核心区,加快完善城市要素,提升配套功能,打造宜居宜业环境。抓住机遇,将滨海海洋经济新区和滨海中外合作产业园作为重点和亮点,集中力量加快规划建设,迅速形成规模,发挥示范作用。
三是突出海洋产业发展。围绕打造特色产业聚集区,从发展理念上向海洋高端转变,从投入重点上向海洋高端倾斜,从推进措施上向海洋高端用力,推动产业链条向海洋产业和高效生态产业拓展。大力发展以船舶动力、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为支柱的海洋先进制造业,以石化盐化一体化为特色的生态循环型化工业,以现代物流综合运输体系为标志的临港物流业,以海洋新能源、海洋新材料、海洋生物医药为重点的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以涉海职业教育、海洋技术研发为特色的海洋科教服务业。重点抓好总投资984亿元的58个海洋相关产业项目和总投资340亿元的47个高效生态产业项目,年内完成投资268亿元。
四是突出特色园区培育。姜异康书记在省第十次党代会期间,参加潍坊代表团讨论时指出,希望潍坊在提升园区建设水平上走在前面。我们将按照这一要求,抓住蓝黄战略机遇,加快培育特色园区,为全省作贡献。规划建设一批独具特色的板块和区域,科学确定主导产业,布置相关联的项目,对部分产业发展定位不准确、产业聚集效果不理想的园区进行整改,原则上非产业链上项目不再进入特色园区建设。扶持特色园区建设为主导产业服务的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重点建设10个海洋科技研发平台和10个专业研发平台,增强园区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核心竞争力。抓住建设“潍坊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机遇,建立规模化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
五是突出基础设施建设。超前谋划和加快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实施潍坊港扩建,统筹推进滨海交通物流园区、潍日高速、疏港铁路等项目建设,加快潍坊机场迁建、城海轻轨、滨海综合交通枢纽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北部水网、潍河治理等水利工程建设,完成沿海防护堤新建和加固工程。积极发展海上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搞好沿海以及各个区域30万千瓦以上热电厂的布局和建设,加快构筑完善的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体系。
六是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将生态环保放在蓝黄“两区”建设的首要位置,狠抓源头控制,强化工程治理,加强生态修复,深入推进“生态潍坊”建设,着力提高区域发展的环境承载力。制定各重点园区和区域项目准入目录和标准,坚持环保“一票否决”制度,从污染预防、总量控制入手,强化环保前置审批,对资源消耗高、环境风险大的项目禁止入园建设,对现有的不符合功能规划的项目建立逐步退出机制。加强重点流域和近岸海域的修复和保护,全面推进莱州湾湿地、昌邑柽柳等保护区建设,强化各河口湿地和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不断改善近海生态环境。
山东省政府网:省十次党代会提出,要坚决打好转方式调结构的硬仗,切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大文章。我们注意到潍坊正在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城市转型、社会管理转型,应该说很好地落实了党代会的部署要求。请您介绍一下这三个转型的具体内容。
刘曙光:转方式调结构是省委、省政府落实中央重大战略部署的具体行动,也是潍坊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路和必然选择。转方式调结构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其中产业转型是基础,城市转型是先导,社会管理转型是保障。我们希望通过集中力量推动这三个转型,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转型升级,加快建设创新潍坊、文化潍坊、生态潍坊、幸福潍坊。
一是产业转型。产业是富民强市的关键。我们大力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推动一、二、三次产业转型升级。突出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出效率和品牌培育,大力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管理和品牌化运作,争做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排头兵。大力实施工业提升计划,加快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步伐,着力提高传统产业中高新技术的比重;加快重点行业、企业由一般制造向价值链高端延伸,着力提高非加工环节在制造业中的比重;加快发展“四新一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有竞争力的特色新兴产业集群,着力提高新兴产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把突破服务业作为再创我市发展新优势的战略性举措,深度谋划、强力推进、科学布局,倾力培育一批优势服务产业集群。努力把我市建成国内有影响力的区域性物流中心、旅游集散中心、特色文化艺术品交易中心、健康产业创新发展中心。
二是城市转型。城市是引领区域发展的载体。我们更加注重生态建设,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的理念,把生态作为最珍贵的资源,扎实推进“生态潍坊”建设,着力打造有竞争力的自然生态环境;更加注重城市品质,大力培育城市文化,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内涵,建设精神富足、朝气蓬勃的宜居家园;更加注重繁荣城市经济,大力发展新兴高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更加注重城乡统筹发展,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构建以城带乡、相向发展、整体提升的新格局;更加注重城市资源整合,彰显城市特色,塑造城市形象,打造城市品牌,提升城市价值,切实增强城市对人才的凝聚力、资本的吸引力、创新的推动力。
三是社会管理转型。社会管理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条件。我们加快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以管理创新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更加注重安全管理,把安全放在高于一切、先于一切、重于一切的位置,作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共同目标;更加注重人性化管理,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着力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更加注重民主管理,建立更为完善的民主决策、管理、监督机制,广泛集中民智、凝聚民力。大力强化基层基础工作,更好地发挥基层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的管理服务功能,夯实社会管理基础。建立健全社会风险评估机制,准确把握社会动态,及时发现和解决苗头性问题,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山东省政府网:潍坊是工业大市、农业大市、人口大市,经济总量在全省占很大比重,能否顺利推动经济转型,对于我省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变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请您介绍一下,潍坊推动经济转型的思路和措施。
刘曙光: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牢牢把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把转型发展作为应对当前经济形势和长远发展的根本举措。
一是抓住创新驱动这个转型发展的核心。具体是做到“五个牢牢把握”:牢牢把握建设“创新潍坊”这个目标,牢牢把握发展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个重点,牢牢把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这个关键,牢牢把握培育聚集创新型人才这个核心,牢牢把握优化创新环境这个保障,着力加大创新投入、壮大创新主体、完善创新体系、培育创新文化、营造创新氛围,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逐步提升科技创新在各类发展要素中的比重和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促进经济发展尽快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的发展模式上来。今年,技改投资力争增长15%以上,占工业投资比重达到8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25.9%。
二是抓住科学投入这个转型发展的动力。科学的投入不仅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和带动经济转型的主动力。我们将进一步优化投向、扩大投量、提高投效,将资金和其它各类发展要素尽可能多地投向符合转型发展的产业项目和领域。根据各行业、各产业、各领域转型发展的重点和目标,通过项目化运作,以优质增量优化或替代存量,以科学投入支撑和带动转型发展。同时,加快招商引资的转型,根据产业转型发展的要求,加快向专业招商、产业链招商的转变,提高招商引资的成功率和招商效果。
三是抓住企业这个转型发展的主体。推动产业转型发展,最终还是依靠企业转型来实现。一方面,加快现有中小企业的转型。引导他们向“专业型、特色型、创新型、前沿型、效益型”转变,提高“专、精、特”生产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培育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力实施产业链招商,研究出台专门政策,积极营造良好的产业生态体系,大力引进外地配套企业来潍坊落户,完善和提升当地产业配套体系,形成以大企业为龙头、以产业链为纽带、大中小企业协作配套、集群发展的产业形态。今年,我们研究出台了《促进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对各类企业的转型升级提出了明确要求。
四是抓住园区这个转型发展的载体。各类园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动力,是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的主载体,是区域科技创新、产业集聚的主平台,更是体制机制创新的主战场。从某种意义上说,园区发展约等于经济发展,园区转型也直接决定着经济转型。今年,潍坊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开发区工作大会,加快推动各类园区产业升级、功能提升、机制创新,实现转型发展。各类园区立足自身基础和比较优势,确定适合发展的特色产业,并加快实施“二次退城进园”,腾出空间主攻特色产业,逐步在全市形成多个特色鲜明、创新驱动、竞争力强的产业聚集区。
五是抓住体制机制这个转型发展的关键。转方式调结构既是发展理念、发展模式的深刻变革,也是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围绕推动转型、服务转型、保障转型,研究建立一套与之相适应的科学的体制机制,确保转型发展的各项思路举措符合实际、落到实处、见到实效。包括对每个产业转型或转型发展的重大项目都要成立一个工作推进协调机构、研究制定一个整体规划、搭建一个载体、举办一个论坛、制定一个配套政策、成立一个运作实体,全面加以推进落实;对涉及转型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或专项问题,建立调查研究和对口学习机制,提高领导和推动转型发展的能力与水平;对企业转型和园区转型建立政策引导机制,提高企业和园区主动转型、自觉转型的积极性,激发企业转型发展的创造性;对各县市区、市属开发区和市直有关部门的转型发展,研究建立专门的激励考核机制等。
山东省政府网:刚才,您提到潍坊正在加快建设“幸福潍坊”,请描绘一下“幸福潍坊”的美好图景。
刘曙光:幸福美好生活是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为人民群众谋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我们的不懈追求。我们建设“幸福潍坊”,就是要把潍坊建设成为物质富裕、安居乐业、社会公平、人文关怀、精神满足的幸福城市。这其中,物质富裕是基础前提,就是要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快速提高,让人民尽快富起来;安居乐业是重要条件,就是要努力改善广大市民的生存条件,努力创造一流的生态环境、一流的教育、一流的医疗、一流的保障等等;社会公平是基石,就是要努力使每个公民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让公平正义的阳光普照每位市民;人文关怀是内在要求,就是要让全社会充满亲和力,让每一名社会成员感到温暖、受到尊重、拥有希望;精神满足是根本体现,就是要让人民群众对物质生活、生存环境、人际关系、社会文明都有一种满足感。
实现“幸福潍坊”的美好愿景,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为此,我们在推进经济文化强市建设进程中,把系统化解决民生问题放在突出位置,逐年增加公共财政对民生的投入,深入实施“十大惠民工程”,坚持每年办好10件民生实事,努力把改革发展成果有效地转化为具体的民生福利。我坚信,只要我们时刻把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上,奋发有为、毫不懈怠,脚踏实地、扎实工作,建设“幸福潍坊”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