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市建设生态湿地 推动河道生态环境综合提升

2017-12-26 15:48:00    作者:单文玲 王晨   来源:大众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提要]近年来,寿光市创新模式,突破河流水质改善瓶颈,积极开展河道生态湿地建设,努力提升全市水环境、水生态质量,河道生态环境得到了综合提升。

  大众网12月26日讯(记者 单文玲 通讯员 王晨)近年来,寿光市创新模式,突破河流水质改善瓶颈,积极开展河道生态湿地建设,努力提升全市水环境、水生态质量,河道生态环境得到了综合提升。

  创新模式 河流湿地建设成效显著

  为打造河畅、堤固、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河道,近几年寿光市多渠道筹措资金,已累计投入资金4.78亿元,完成河道生态修复治理总长度176公里,在设有污水处理厂中水排放口的河道建设表流和潜流人工湿地9584亩,全市河流湿地总面积达到2177.51公顷。为进一步净化提升河流水质,实现省控重点河流消除劣V类水体的工作目标,寿光市又探索开展了河流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建设。该工程工艺核心为人工湿地系统,通过溢流坝跌水曝气充氧、水生植物吸收和阻滞,利用湿地系统中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重协同作用对河流中的污染物进行处理,深度降解水污染,净化河流水质,修复河道生态环境,增加生物多样性、防止水土流失、涵养水源。

  2016年投资750余万元,建设实施了丹河全河道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采用溢流坝+河道走廊湿地多级串联组合工艺,新建37座小型溢流坝抬高河道水位;在35公里的河道内栽植抗水性强、净化性能好的芦苇、香蒲等挺水和沉水水生植物1366亩。

  2017年又投资500万元,在阳河、织女河实施了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对主河道进行了清理,新建小型石砌溢流坝5座、木桩溢流坝6座,种植水生植物464亩。

  河道综合环境提升 社会和生态效益显现

  通过河道生态修复治理和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建设,寿光市河道综合环境得到提升,社会和生态效益逐步显现:一是河道防洪除涝能力显著提高,沿河两岸免受洪涝灾害的侵袭,有效保护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沿河经济的正常发展;二是水质净化效果明显。实施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后,丹河断面COD、氨氮两项主要污染物较往年同期分别改善30.6%、28.7%,上下游断面COD、氨氮改善幅度分别为50.4%、84.2%,并且随着水生植物的不断生长,湿地水质净化能力还将进一步增强;三是降低污水处理厂运行成本。实践证明,经河道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处理后,河流水质能稳定达到省控五类水体标准。而且有效避免污水处理厂提高出水标准产生的水体二次污染。经初步测算,仅丹河流域污水处理厂年可节省运行成本1300余万元;四是改善了河道生态,提升了景观。通过河道内种植香蒲、燕苇等水生植物,进一步净化了河道区域的水质,改善了生态。结合以蔓类植物护坡,两岸种植绿化观赏植物,营造了自然优美的生态景观,增加了生态的多样性,改善了周围的生态环境。

  科学规划 突破河流水质改善瓶颈

  在取得河流湿地建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下一步,寿光市已相继规划在弥河上游建设潜流、表流湿地和河道走廊湿地,在桂河、塌河、益寿新河、新织女河、王钦河等河道建设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其中投资1.38亿元的塌河治理及其水系5条支流河道的生态治理工程已开工建设。届时,寿光市河道的水质将得到进一步净化,河道生态环境显著提高,真正实现河畅、堤固、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河道景观。

 

  声明: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
初审编辑:沈广安
责任编辑:焦雪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