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寿光曾经的打铁村 如今只剩下一人坚守打铁手艺

2014-03-20 09:57:00    作者:邓永杰 赵春晖   来源:潍坊新闻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1975年 铁锤 铁坊 打铁村 侯镇志
[提要]寿光市侯镇岳庄村曾是远近闻名的“打铁村”,兴盛时打制出的铁工具占据潍坊市场半壁江山。1984年他和另一名打铁人在村里的大街上共同支起了一个火炉,开始从事自己的打铁行业。

  寿光市侯镇岳庄村曾是远近闻名的“打铁村”,兴盛时打制出的铁工具占据潍坊市场半壁江山。如今,这个“打铁村”只剩下了程玉山一人坚守着这门手艺。虽然行业已衰落,但打铁39年的他始终舍不得放下那把铁锤。

  坚守传统人工打铁手艺

  3月13日上午,记者来到曾经远近闻名的“打铁村”——寿光市侯镇岳庄村。岳庄村的街道非常整洁干净,道路两旁空空荡荡,没有想象中的火炉,没有想象中的风箱,没有想象中的打铁器具,也没有想象中的打铁人。

  “以前一到天明,村里都是叮叮当当的打铁声,但后来许多打铁的村民都渐渐转行了,村里也逐渐安静下来。”村民邓辉利说,现在村里就还剩下一个人依然在坚持打铁,这个人的名字叫程玉山。

  “叮叮当当……”记者刚走到程玉山家门口,便听到了既清脆又刺耳的打铁声。程玉山正在“铁坊”内打铁。“铁坊”西侧是一个火炉,用来烧铁。据程玉山介绍,这个火炉是在1990年盖的,至今已经24年了,从里面烧出来的铁工具不计其数。在“铁坊”东侧空地上摆放着一台充气锤,主要用来敲打刚出炉的铁制品。程玉山告诉记者,以前都是人工打铁,后来便改用这种充气锤了,这样能省去很多劳力,“但要想打制出质量好的铁工具,最好还是靠人工,因为人工能掌握用力的速度和劲道。”

  “我今年61岁,从事打铁行业已经39年了。”程玉山告诉记者,他见证了村里打铁行业的兴衰,不少打铁匠已经放弃了打铁行当,但是他却没舍得放下,一直坚守着这门手艺。

  兴盛时收入在村里算高的

  程玉山告诉记者,他22岁时下学,恰好村里招收打铁学徒,于是他就报了名。“因为自己是学徒,所以干的活肯定是抡大锤。”程玉山对记者说,打铁看似是个简单的活,但真要学习起来,却非常繁琐,比如抡大锤的三人,每个人拿的大锤重量不同,还要掌握好打铁的节奏。

  虽然刚开始学习打铁有些累,但是让他感到欣慰的是,一个月下来没有白辛苦,不仅学到了一些手艺,而且还赚了2元3分钱的工资。“这对我来说,算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回家后,我把这些钱交给父母,父母笑着说终于看到‘回头钱’了。”程玉山回忆,发了工资,让他兴奋得几乎一晚上没有睡觉。

  1984年他和另一名打铁人在村里的大街上共同支起了一个火炉,开始从事自己的打铁行业。

  “当时农村里的机械化还不是很发达,农民种地的工具基本上都是手工打制的。”程玉山告诉记者,他打制的农用工具主要有锄头、镰刀等,并且非常受欢迎,东营垦利县、青岛平度市的很多铁工具商贩闻讯而来。“我做出的铁工具往往会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商贩们往往都是提前预订。”程玉山对记者说。

  由于需求量比较大,再加上手艺好,因此打铁在当时算是个收入不菲的行业。程玉山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一把锄头的批发价在1.8元左右,减去原材料和煤炭等成本,最后的利润在0.9元左右。“按照当时的打铁速度,平均一个人一天能做出十把锄头。这样算下来的话,一个人一天能赚9元,一月下来就是270元。”程玉山笑着说,这样的收入,在村里算是收入比较高的了。

  无人愿从事脏累差的行业

  1990年,村里从事打铁行业的人就很少了,程玉山将火炉移到自己家的南屋内,和妻子挑起了打铁生意,并且一干就是20多年。在这20多年的时间里,村里除了他自己还坚守着打铁火炉外,以前所有的打铁人都已经转行了。

  “现在农业生产已机械化,铁锄、铁镰逐渐被取代,而我这打铁的老手艺也快将成为历史记忆。”程玉山说。“脏、累、差”是打铁行业的特点,没有年轻人喜欢打铁手艺。“我最好的时候一天能赚100多元,这算是高收入了,而我儿子却说,宁愿去打工,也不愿意打铁。”

  程玉山告诉记者,打铁不仅是个技术活,还是个体力活。他现在年龄一年比一年大,终有一天会干不动。“现在拿起早年做出的铁质工具,就能回忆起当时村里打铁的情景。打铁伴随我走过了39年的光阴,已经成了生活的一部分。”程玉山说。

  常年打铁已导致眼花耳聋

  在那个年代,虽然打铁行业收入不菲,但是里面的辛酸可想而知,而程玉山始终坚守着自己的执着,始终没有放下手中的大锤。正是因为长时间与火光和打铁声接触,如今程玉山已经眼花耳聋。

  “从接触打铁那天开始,几乎每天都要听到‘砰砰’的打铁声,久而久之,听力越来越差。”程玉山告诉记者,正是因为如此,家人、朋友和他说话,不得不提高声音。而他也会用手贴在耳边,努力将声音集中到耳朵里。

  另外,在打铁过程中,除了要天天听着杂乱刺耳的声音外,还要与火光接触。

  “要想做出精美的铁工具,先要把熟铁烧红。在烧制过程中,难免会看到火光。”程玉山无奈地说,每当大锤砸向刚出炉的铁片时,就会溅出火星,这些火星会很刺眼,但是为了看准确,他只能强忍着,时间久了,视力肯定会下降。

  “我今年61岁了,眼花耳聋得比较严重,村里像我这个年龄的老人,视力和听力都很好。”程玉山告诉记者。

  ◎相关链接

  打铁村的兴衰

  据《侯镇志》记载,由于技术精湛,产品优良,兼之交易敦厚,因此生意很是兴旺,岳庄的红炉业得以迅速发展,也成就了打铁村的起源。

  1945年,侯镇解放,镇境内形势好转,岳庄的铁业红炉开始复苏。之后人民政府扶持发展手工业,岳庄的红炉发展到十二三家,从业人员五六十人。1975年,岳庄村的生产队开始组织村里的人学习此技艺,上世纪80年代,岳庄村打镰达到鼎盛时期。

  今年62岁的孙兰香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担任岳庄村的物资保管部主任。孙兰香告诉记者,当时岳庄村供应着潍坊全市将近一半的铁器,村里这种打铁的盛况一直持续到上世纪80年代初。

  但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村里的打铁业就急速走向衰退。1990年,村里就只有10户人家打铁,但到了现在,只剩程玉山还在坚持着。“咱们村的铁具制作技艺已经于2010年7月被寿光市人民政府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等程玉山也歇手不干的时候,岳庄村这个打铁村的名号就真的一去不返了。”孙兰香说。记者 邓永杰 赵春晖

初审编辑:沈广安
责任编辑:焦雪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