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记者 王菲菲 通讯员 叶森 侯君彤 潍坊报道
中午11点,临朐县城关街道龙泉社区助老食堂内,清炒生菜、土豆肉块、冬瓜烧肉、番茄鸡蛋汤……附近的老人们说说笑笑走进食堂,围桌而坐,边吃边聊,其乐融融。
龙泉社区主任郑立邦告诉记者,“我们社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近2000人,子女平时上班忙,吃饭成为困扰老人的一大难题。社区助老食堂的运营不仅解决了老年人吃饭难题而且让老人吃得饱、吃得好。
据统计,临朐县老年人总数为23万多人,其中,80岁以上老年人达2.65万人。
老人的吃饭问题谁来管?子女放学父母一时接不回时孩子吃饭事情谁来办……今年以来,临朐县倡树美德健康生活,聚焦群众困难事、忧心事,以村(社区)为基本单元,探索“1+5+N”模式,高标准建设了50个跨部门跨层级的“幸福来临”惠民综合体示范点,辐射覆盖城乡居民11.5万人,惠及2.2万名儿童、3.1万位60岁以上老人和鳏寡孤独等特殊群体。
近日,记者来到临朐城关街道,探访了其主打平价惠民百姓餐厅及兼顾“民生账”“经济账”的运营模式,切实将“百姓餐厅”打造为民便民利民的“民心工程”。
【模式一:市场化运作】
“我们餐厅的定位是既要普惠,又能盈利,还要兜底保障困难人群。现在基本做到了社区居民有普惠,一老一小有补贴,特殊群体有优惠,堂食困难可送餐。”社区主任李坤介绍说。
有荤有素有汤,平均菜价低于周边饭店水平;菜品种类丰富,你能想到的品种都有;环境整洁卫生,位置显眼易找……新华社区的百姓餐厅“惠佳餐厅”从试营业开始就人流不断,凭着实惠的价格、可口的味道赢得了大家的“青睐”,不少居民从大老远跑来专门“尝鲜”。
通过吸引、委托社会资本对外经营,租金返还,所得收益反哺百姓餐厅。与社会资本合作,由第三方运营百姓餐厅,面向社会群体提供市场化服务的同时,所得收益反哺一老一小用餐。
【模式二:村企合作】
中午,凤凰村宽敞明亮的小餐厅传来饭菜香,头发花白的老人正坐在堂内吃饭唠嗑,惬意得很。由临朐大兴建设集团出资建成的这处百姓餐厅,不仅成了凤凰村的“地标”建筑物,也成了村里老人每天光顾的地方,他们用“脚步”给这处餐厅实实在在地投了好评票。84岁的谭长美就是其中一位,自打餐厅开张以来,她几乎每日定点“打卡”,“岁数摆在这,做饭实在费劲,自己在家也吃不到这些花样,还是餐厅方便。”
在村内建设用餐场所,由村贤、村企出资承担老人用餐部分或全部费用。亦或是依托村内企业内部餐厅,由企业配送或公益性岗位、志愿者配送到就餐点供老人用餐。村里补一块、子女承担一块,月底与企业统一结算。
【模式三:村办自营】
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建成用餐场所后,由村招聘经营人员对外经营、自负盈亏。通过村里给予梯度优惠+子女承担部分费用的方式运营。
提起新建的百姓餐厅,谭马村民们纷纷竖起了大拇指。“大锅菜、面条、水饺、菜饼……一星期下来不重样。”刘潍礼开心地说,“现在聚在一起吃餐厅,有说有笑,这饭是越吃越香。”谭马村现有60岁以上村民140余人,他们普遍反映子女上班忙,做饭成了老大难。村两委依托“幸福来临”惠民综合体打造百姓餐厅,从采买购置、清洗烹饪到餐前留样、垃圾回收,严格按照标准流程,确保每一顿饭菜新鲜健康。只需3块钱,老人就能吃上营养又安全的“放心餐”。
【模式四:村店联营】
与村内原有饭店合作,村里通过用电、用水优惠等反哺村里老人用餐。同时,村集体拿出部分费用作为补贴,保障可持续。
规划打造百姓餐厅之初,兴隆社区三元村就将目光锁定到了村委大院一侧的饺子馆。这家店经营时间长,口碑好,生意一直很火爆,而社区的加入可以为他们带去更多资源,因此双方一拍即合,共同挂上了百姓餐厅的牌子。
饺子馆后厨和出餐区以玻璃隔断,采取“明厨亮灶”的方式,后厨的卫生状况和厨师的操作过程肉眼可见,整洁干净的环境让村里的老年人把心放到了肚子里,纷纷跑来“探店”。
【模式五:村社共营】
城市社区餐厅作为中央厨房,帮扶周边村配餐,村两委月底结算相应的老人用餐费用。以点带面,达到一处建成、多村受益的目的。
泰茂街一家店面挂上了“北苑社区大餐厅”的红色招牌,虽然还不到开餐时间,店里已经有三四位老年人在等候出餐。家住附近的72岁太平村民郭保成是北苑社区餐厅的常客,每天十一点,他都会准时带着孙子来这挑选喜欢的菜品。
“这儿饭菜不仅实惠,而且干净卫生。孙子放暑假后我中午基本不做饭,就来餐厅吃。”太平村委在了解到群众对北苑社区餐厅的好评价后,结合距离、环境、价格等多方因素,最终敲定合作,村里75岁以上老年人到餐厅吃饭一律“刷脸”优惠,由村两委提供就餐补贴。
【模式六:公益助餐】
利用村里闲置场所建设餐厅后,发动村内在家已退休家庭妇女轮流做饭。同时,发动爱心捐款捐物,提倡子女为老人充值餐费,村集体补一点、社会捐一点、子女出一点,老人交一点保障可持续。
陡沟村百姓餐厅里传来阵阵欢声笑语,推门而入,“红马甲”正围在桌前忙活不停。今天是村里的“饺子日”,妇女主任王桂爱和几位村民志愿者早早来到餐厅,和好两大盆面,将采购的食材洗净、切碎、调馅,熟练地把饺子皮捏成水饺,滑入锅中,翻滚数下,水汽弥漫间,一碗热气腾腾、软糯可口的饺子便出了锅,闻着香气四溢的热乎饭菜,老人们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今年以来,陡沟村已面向本村高龄、独居、空巢等特殊困难老年群体开展公益助餐38次,让老人们在家门口吃出了“幸福味道”。
【模式七:开发公益性岗位】
开发或利用现有公益性岗位轮流做饭,食材等相关费用由村集体承担。同时,发动爱心捐款捐物,提倡子女为老人充值餐费等方式保障可持续运营。
石埠村对该种模式进行了试点,通过动员公益性岗位工作人员加入百姓餐厅助餐行列,并给予一定的补贴。不仅村里的老人吃上了热乎的饭菜,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公益岗的收入,有效解决了村内低保、特困、孤寡、留守老人的“一顿热餐”问题。
【模式八:镇村合营 】
在建成餐厅并运营后,制定街道奖补办法。对符合条件的村,老人每月到该村百姓餐厅用餐次数累计超过1000人次,街道进行适当补贴,年底统一结算。
值得一提的是,城关街道百姓餐厅不仅可以堂食,还为辖区一些特殊关爱群体提供“送餐”服务。考虑到部分村民腿脚不便,谭马社区工作人员拎餐入户、送餐上门。谭家信老两口逢人便夸:“社区志愿者已经给我连续送了好几天餐,让我每天都能吃饱吃好,服务也很细致耐心,这个餐厅确实好!”
城关街道本着“食品安全一着不让、服务质量一丝不减、优惠政策一以贯之、监督管理一丝不苟”的原则,让“小”餐厅承载起了“大”民生,高品质民生服务阵地的蓝图正向着“实景图”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