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04 10:37:00 来源: 我要评论
傣族本来是不过元宵节的,但3月2日傍晚,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勐仑镇曼勒傣寨村民岩公叫的家里却比过节还热闹。亲朋好友、四邻八舍以及寨中德高望重的寨老们齐聚一堂,以一场非常隆重的传统“拴线”仪式见证傣寨里从未有过的大喜事:岩公叫5岁多的小儿子岩庄叫拜著名画家、中国热带雨林艺术研究院常务院长张鉴博士为师。
拴线,傣语称之为“树欢”,直译为“拴魂”,是傣族一种传统的隆重的祝福方式。岩公叫家傣楼二层宽敞的客厅里,因为宾客众多而显得拥挤。厅中央称为“茂欢”的铺满芭蕉叶的竹桌上,摆着一只煮熟的仔鸡、香蕉、糯米饭、米酒以及几束长长的白棉线。仪式开始,寨老用糯米饭团蘸鸡、盐、酒,诵念祝词,几位长者分别给师徒二人双手手腕上拴上洁白的棉线。拴线时,寨老念念有辞,当地一位文化人告诉我,傣族人相信洁白的棉线是圣洁之物,能够拴住亲人的灵魂,刚才拴线的老人们说的大意,就是这一“拴线”,汉族师傅张鉴就与傣族徒儿全家成了一家人了,也成了傣寨中最尊贵的人,从此师徒二人被拴在一起,一生的情缘。
岩庄叫是张鉴博士收的第37位徒弟,此前的36个弟子都是在书画方面已经有相当造诣的画家。张鉴说起新收的这个不满6岁的小徒弟,眼神中满满的爱意。他俩的缘份始自2个月前,那天他带几个弟子在勐仑罗梭河畔为中国热带雨林艺术研究院寻找创作写生基地 ,走到曼勒村时,遇到了这个瘦瘦小小的“小仆冒”(傣族对小男孩的称呼)。“一般傣族孩子对外族人都很拘谨,但岩庄叫一见我就像老朋友一样亲近,坐在我腿上一聊就是半天。我问他你长大了想干啥,他说‘跟你学画画’,这让我很惊喜。以前在版纳也非正式地教过几个小弟子,但都是父母的意愿,孩子本身并不太主动太情愿。岩庄叫这孩子天资聪慧,我和弟子们精心调教,20年之后必成大家。”
拜师仪式上,张鉴博士按汉族礼仪郑重地赠与爱徒一本册页,首页上认真地题写他为岩庄叫赐名“守源”的“源”字及其注解:
“源者世间事物之生发者也,若根源、来源、水源、本源耳,古意又同缘字相合其深义可鉴也。小徒岩庄叫天资聪颖又与我有缘相投,真乃人生之大幸也。今赠守源二字以号之,所示吾学于傣家有源流之继也。”
今年52岁的张鉴,出生在中国书画艺术之乡山东青州,是中国山水、花鸟画派著名画家,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绘画实践类博士学位。20年前他第一次来到西双版纳,一下子就爱上了热带雨林,从此便在雨林中沉下心扎下根来,一画就是20多年。张鉴博士说,热带雨林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内涵为中国画尤其是花鸟画提供了特殊的创作研究对象,西双版纳的写生实践,促进着众多艺术家的技道兼修。
2010年,由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批准、民政部门正式注册,张鉴与恩师、中国画学会会长郭怡宗先生发起成立了中国热带雨林艺术研究院,这个意在促进中国画繁荣发展,特别是中国花鸟画发展而创办的艺术创作与学术研究和教学机构,由郭怡孮先生任名誉院长,张鉴博士任常务院长并主持日常工作。
研究院成立以来,除了进行中国画的教学研究之外,还为促进边疆的文化艺术了不少实事,为当地美协、学校捐赠各种图书、画册及美术用品,出资培养了一大批当地的美术人才。
热带雨林的勃勃生机与多姿多彩,正是中国热带雨林艺术研究院创作和研究活动的物象基地与精神源泉。该院已聘请了30余位著名花鸟画画家(包括香港和台湾的画家)出任理事,共同组成研究和教学指导团队。研究院通过公开招聘,逐步汇聚最具创新力的艺术人才组建画家团队,并设立了艺术名家访问制度,去年开始的“全球10大热带雨林写生”活动,将用5-10年时间,完成对全球最有代表性的10大热带雨林的深入采风创作,让青年才俊与杰出画家共同研修,达成教学相长,中西方结合,实现中国山水花鸟画界的整体突破。
![]() |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