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刘继孔:从全国教育劳模到小说写手

2018-01-05 15:05:00    作者:张平 锐箫   来源:大众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提要]在青州市的各种文学杂志和报纸上,经常见到刘继孔先生写的文章。知道他是位退休教师,很多人便猜想他是语文教师,刘老师听后总是哈哈一笑:“大家都这么认为,可我教过很多科目,唯独没教过语文!”

  大众网1月5日讯(记者 张平 通讯员 锐箫)在青州市的各种文学杂志和报纸上,经常见到刘继孔先生写的文章。知道他是位退休教师,很多人便猜想他是语文教师,刘老师听后总是哈哈一笑:“大家都这么认为,可我教过很多科目,唯独没教过语文!”

  看来,刘老的工作和兴趣没有合二为一,而是两条平行线。尽管如此,他在这两条线上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工作上获得过“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和“人民教师奖章”,兴趣上出版了小说《紫绢花》、《刘珝传奇》、《南燕春梦》和诗集《藏珠集》等多部著作,令人艳羡。

  搞电化教育出成绩,总结材料练文笔

  刘老师生于1944年,11岁考住高小,13岁考住益都一中初中部,16岁考住一中高中部。就是在中学里,他读了大量的文学书籍。

  “那时作业少,一般早自习晚自习就把一天的作业全部完成了。下午通常就两节课,上完了一直到六七点有两三个小时的自由活动时间,这时候干啥呢?我爱好美术和读书。”于是,刘老师就把闲暇时间全泡在了图书馆,“当时一中图书馆有上万册书,我把国内国外的小说全读完了。有的还读了两三遍。读了以后没事就和同学对话,你背一段我背一段,也觉得很有意思。”

  中学阶段是一个人记忆力最好的时候,大量课外书的阅读甚至背诵无疑给刘老师的文学功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岁毕业后,因为国家政策的调整巩固,一个班里就考出去一两个学生,所以刘老师和大多数同学一样回家务农。不久就在初中当起了民办教师,校长排课时他就说“先由着大家选”,结果大家抢着教语文、政治和农业常识,就剩下数理化,所以刘老师就教这些大家不愿挑的课程。

  提起这些,刘老师并不觉得有什么遗憾:“我也不是对文学多么感兴趣。年轻时光忙工作,叫干啥就干啥。”

  于是,刘老师在单位领导的安排下,积极响应“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号召,动手制作幻灯片,没想到,有美术基础的他制作的幻灯片有抽有拉有旋转有覆盖,能静能动,形象直观,既受到学生喜爱,又逐级引起了领导重视,调入县教育局工作。山东省电化教育工作会议在昌潍地区召开时,播放了刘老师的教学录像,会后还来到刘老师所在学校听了他上的一堂公开课。接着,德州、烟台、菏泽等地区的学校都来参观,刘老师在全县举办幻灯片制作培训班,被邀请到教育部在石家庄举办的“全国幻灯投影新工艺培训班”上发言,《中国电化教育》杂志和《教育报》陆续刊发益都县的电教工作经验。

  这一切,看似做的都是与文学无关的工作,然而,功夫在诗外。每参加一次活动,刘老师都要认真总结自己的工作经验,形成文字材料,或发言汇报工作,或交给上级刊物发表,先后在《中国电化教育》、《山东电教》等报刊发表教学论文、经验总结、实验报告、教材制作方法等文章百余篇,并于1998年出版了20万字的个人文集《电教探析》。刘老师在电化教育工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绩,获得了“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也极大地锻炼了自己的写作能力。

  “我们那时的工作真是搞得很红火,每年要到中央电教馆五六次汇报工作,还要到各个地方去传授经验,不好好写汇报材料是不行的。所以我觉得工作期间虽然没教语文,远离了文学,但其实工作中处处是离不开写作的。”刘老师坦言。

  《红楼梦》读了七遍,写下小说《紫鹃花》

  刘老师教学期间适逢“文革”,可读的书很少,诸如《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红旗谱》都收起来不让看,让看的只有《红楼梦》。

  “毛主席说《红楼梦》不读七遍,就不了解社会。那个年代毛主席的一句话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真正读了七遍,把几百个人物之间的关系都理顺了,里边的诗词都抄下来,全背过了。”

  退休后,从繁忙工作中脱离出来,刘老师就想找点儿事儿做,想写部回忆录,可又一想,普通人的回忆录是没人看的,不如写本小说有吸引力。一直没写过小说的他反倒是挺自信,就开始以自己经历过的真实情节为线索,慢慢写来,从1958年大炼钢铁写到1978年“文革”结束,写了跨越20年的农村变化,共计50章60万字,历时四年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说《紫鹃花》。小说以爱情为线索,反映了二十世纪中后期,中国农村由封闭贫困到开放富裕的巨变。

  作品出版后,受到了同龄人的追捧。《弥水》杂志主编高传广一口气读了七八遍,几乎把书给翻烂了。“可能年轻人看了觉得书中写的故事不可思议,可我们看来太有同感了!”

  甘肃省原作协主席高平老家是山东长清人,他读到这本书后来信说:“这部小说可读性强,众多人物都写得很活,有个性,有发展;语言生动活泼,生活气息浓厚;亦庄亦谐,寓庄于谐;爱憎分明而强烈,充满了正义感与人性美;许多细节描写有相当的文学水平。这是唯中国独有的极其重大的文学题材,作者以他的生活体验,合格地完成了这项令今人和后代获益的文字工程,是一部成功的小说,是一部难得的当代历史画卷。”不过,高平老师也直言:“这本书写得是很好,就是有个毛病:雷同于《红楼梦》!”

  对此,刘老师说,自己受《红楼梦》的影响真是太深了,字里行间不知不觉就把里边的一些口语给带出来了。

  梳理青州最大亮点,著《南燕春梦》

  在写完小说《紫鹃花》、《刘诩传奇》及诗集《藏珠集》并得到读者认可后,许多朋友又鼓励刘老师再写本小说。写什么题材的呢?刘老师陷入了沉思。他想到了南燕国。

  “众所周知,南燕国的建立,使青州市以‘南燕都’的美誉著称于世,从而使青州市成为有史以来山东省境内独一无二的京畿圣地。那段轰轰烈烈的南燕风云,使青州市的文化底蕴更加丰厚,使青州市的历史更加辉煌。这段历史是弥足珍贵的一宗文化遗产,是青州人民引以为豪的一段佳话。”刘老师说。

  南燕国由南北朝时期的鲜卑贵族慕容氏所建,京都设在青州,是齐鲁大地上唯一的帝国,国祚十载,帝传两代,速盛速衰,在刘老师心中,这段历史理应成为青州历史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实际上,写一部关于南燕国的小说,是刘老师作为土生土长青州人的毕生夙愿。但因南燕国非汉人所建,史料较少。“幸而我参与了青州市政协的文史工作及有关单位的志书编撰工作,获取了不少关于南燕国的历史资料,又得到市作协领导和诸多文友的鼓励。”

  没有资料,刘老师就上网搜,可也仅仅是千儿八百字轻描淡写,去图书馆查阅,介绍南燕国的资料也没有,他就看南北朝的历史,发现刘宋到北魏之间的交流中对穆容德是怎么到青州的有所涉及,他又托人从省和北京图书馆找资料,找到当时的有关书籍和小说,读了很多,终于放胆梳理史料,精心列纲编目,伏案悉心写作。历时五个春秋,写成这部40回40余万字的章回体小说。

  一向与刘老师从未谋面的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李森教授曾对南燕史有所探索,亲为《南燕春梦》作序,叹曰:“作者抓住了南燕王朝具有典型意义的历史镜像,书写了一段段千古留香的传奇,表达了自己绵绵不尽的人文情怀,打造了一部值得我们都来一睹为快的好作品。”

  声明: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
初审编辑:沈广安
责任编辑:焦雪
閹存垼顩﹂幓鎰返閺備即妞堢痪璺ㄥ偍閿涘牅绔撮弮锕傚櫚閻㈩煉绱濇總鏍уС閺堚偓鐏忥拷20閸忓啳鐦界拹鐧哥礉閹碘偓閺堝鍞寸€圭懓娼庢稉鐑樺亶娣囨繂鐦戦敍锟�
閹靛婧€閿涳拷 (婵夘偄鍟撻幍瀣簚閸欓鐖�)
婵挸鎮曢敍锟�(鐠囧嘲锝為崘娆戞埂鐎圭偛顫橀崥锟�,缂冩垹鐝导姘粵娣囨繂鐦戞径鍕倞)
閹碘偓閸︺劌婀撮崠鐚寸窗
閸愬懎顔愰敍锟�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